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领导就是为了率人、治政和利人的,需要有大志、大才、大略和大量,没有这些大气,必然成就不了大业。志、才、略、量之大都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必须拥有的,但其所能达到的程度却不是随心所欲的,而与领导的先天禀赋、后天努力、特殊的经历和各种机缘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2.
汉初礼治与皇权巩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治"是通过"礼"的教化和制度的建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汉初,叔孙通定朝仪和宗庙之礼,凸显皇帝的尊贵;陆贾尚仁义之治,贾谊设计等差有序的社会秩序,为维护皇权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也为"礼治"思想治国方略由理论形态变为现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首先为赋文体分类的人是班固 ,他在《汉书·艺文志》里将赋分为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和杂赋四大类。但班氏的分法后人难以理解 ,颇遭非议。本文从陆贾在赋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 ,讨论班氏的分类 ,以期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4.
葛立斌 《南都学坛》2011,31(4):25-30
陆贾《新语》中多处叙《诗》史、言《诗》事、论《诗》说、引《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陆贾的《诗》学观。他以"统物通变"为探讨汉初《诗》学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原情立本"、"以匡衰乱"、"尽情为器"的《诗》史观;提出了"《诗》以仁义存亡"的《诗》学思想总纲以及"调心在己"的学《诗》观;并提出了"书不必起仲尼之门"的用《诗》观。陆贾这种"统物通变"的《诗》学阐释是汉初儒者对《诗》学思想的一次创新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汉代后学对《诗》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25.
26.
西汉初年,大批士人致力于《周易》的研究,陆贾、贾谊和韩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天地人一体观、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阴阳变化的辩证思想等,都是对《易传》的直接继承。他们以《周易》为资鉴,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他们发挥革故鼎新思想,力主改革社会政治制度,同时借助天尊地卑、乾坤定位之说,要求从根本上维护封建宗法统治。陆、贾、韩的易学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易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也反映出儒家影响逐渐增重之势  相似文献   
27.
《新语》——汉代儒学制度化的理论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习惯于把儒学制度化理论归功于董仲舒,而往往忽视陆贾的作用.陆贾在其<新语>中对儒学与王权结盟的方式--儒学制度化,儒学制度化的三种具体形式--儒学法律化、儒学礼仪化、儒学习俗化,儒学如何制度化--改造儒学、寻求王权支持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董仲舒正是沿着陆贾的路子使得儒学制度化,故陆贾其书<新语>实则是汉代儒学制度化的理论先声.  相似文献   
28.
陆贾以刘汉王统与儒家教统关系的重构为思考前提,提出了以道德重构与文化复兴为主要内容、将封建王统与儒家教统统一于"王道"理想的政治战略设计。考察汉初的政治文化情势以及王统与儒家教统的关系,有助于完整、准确地认识陆贾政治战略设计的价值,更好地把握汉初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9.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6,26(1):15-19
作为汉初的政治家、外交家的陆贾也是思想家和史学家。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地趋于文明、创制文明的过程;史学应该研究近现代史,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历史认识就是在“仁义”学说的指导下寻求历史法则;按照历史发展规则认识历史,用辩证观点看待问题;应该编纂明白晓畅的历史著作。秦后史学的创立,陆贾居有第一功。  相似文献   
30.
陆贾是西汉初年将儒学与王权相结合的首位尝试者。陆贾《新语》所寓含的思想,探其本源,都与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陆贾天道观也秉承荀子的天道观,又有所发展。归根到底也是属于儒家思想范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