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64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释"弔"     
殷人游牧,逐草而居,家庭成员或有死亡,随地草葬.草葬之俗,"不封不树",既不能防止禽兽对尸体的撕毁,又没有死者安葬地的明显标记.故草葬后,生者将随身带的牧鞭插在死者身边.高竖的牧鞭风吹飘动,既能殴赶威慑禽兽的逼近,又能标记死者的安葬地.这种取象牧鞭飘动的文字,殷人叫做"弔"."弔"像悬挂于细长的竹木竿上的牧鞭摆动之形,其作用是"殴禽"和"标墓".唐代以后演变为"灵旛".  相似文献   
42.
新疆地区早期火葬墓及相关问题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疆帕米尔高原墓葬和天山南麓群巴尔墓葬中火葬墓的描写研究和分析研究,联系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火葬考古资料,指出:必须将火葬习俗与墓地中相关文化因素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揭示它在每处墓地中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3.
长江三峡地区古代腰坑葬俗的考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考古学文化发现资料获知,三峡地区腰坑葬俗,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商代腰坑墓数量增多。战国至秦汉仍传流不断。尤其是唐宋及明代在三峡地区更是屡有发现。从鄂西、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腰坑墓资料现象观察,其发展当是由东向西传播这么一个趋势,然后再由三峡地区继续向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传播,直至今日,西南地区仍见有这种葬俗。延续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44.
新石器至商代,腰坑葬俗主要分布在鄂西、三峡地区,然后由鄂西、三峡向西南地区传播,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流行于广西、云南、四川.三国、唐宋时期除西南地区外,已不见这种葬俗事例.直至今日,西南地区仍见有这种葬俗.这种葬俗文化不仅在西南与东南地区文化交流中起过媒介作用,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45.
46.
明镇远侯顾成以武官身份镇守贵州而建立功勋,其墓葬后世称“武墓”;罗汝芳是阳明后学的代表性人物,其墓葬后世则称“文墓”。传二墓均立于安顺九溪村河畔。已有研究表明,“武墓”确为顾成长子顾统与其妻俞氏合圹,《顾夫人俞氏圹志》厘清了该墓茔之讹传数百年的谬误;“文墓”虽疑窦重重,为考古研究带来了许多疑云,却增加了对罗汝芳晚年生活际遇、思想由激进转为隐逸突变的深思,且从罗汝芳的“韦氏之识”“伤子之痛”和“隐居之谜”事件分析,其隐逸并葬于安顺九溪之说极为可能。  相似文献   
47.
透过明兵部尚书刘中藻墓的一副墓联,展现了历史舞台上的一帘幕起幕谢,折射出活脱脱的历史忠臣形象,幕联撰书者讴歌了墓主人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至今感人犹深.  相似文献   
48.
冯晖墓于1992年初因被盗而为世人所知,其壁画、彩绘浮雕、砖、墓志铭等件文物,皆稀世珍宝,既填补了五代考古空白,又补正了史缺。这是继前蜀王建墓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冯晖墓中的彩绘砖雕乐舞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9.
考古资料表明,甘肃灵台一带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聚落中心,而1972年发现的姚家河西周墓地则为长期未决的乖国地望提供了重要线索.古乖国可能座落在今泾河上游,其支流达溪河两岸,从先周开始就是周人的同盟军,曾协助周人克商.与乖国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则反映了周王朝与边境小国之间复杂而多变的政治关系,是研究周与西北边境文化群体之间关系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0.
辽代墓葬,其形式除有汉族人的定型墓葬外,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墓葬。其早期墓室按平面区分有圆型和方型,有两个短小的耳室和墓道,发现的殉葬品当为辽代早期文物;中期,墓室的平面及墓顶仍然是圆形,也有墓室平面作方形的,墓顶为圆形的,其特点是耳室较大,墓道较早期的作长式墓道,成为和主室相连的形式,耳室开始向墓道的两侧发展;晚期,由于契丹民族对佛教的崇拜,也影响到人死后的处理,往往采用佛教的礼仪进行埋葬。这个时期的墓葬形式除了仍然保持民族固有的“蒙古包”式外,其耳室改成为圆形耳室,并有敞口的墓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