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3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75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7 毫秒
71.
陶行知是别具一格的生活美育家、大众美育家,他的生活美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直接源于杜威,又在理论本土化改造中超越了杜威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陶行知重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将审美教育生活化,主张在广阔的生活中面向大众实施美育。他的生活美育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手段和艺术形式,而是建立在全部的生活实践之上,贯穿在所有的生活审美经验之中。他将生活、教育与艺术置于审美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指出三者在审美维度上的关系之美,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为美育内核,通过"培植向上的生活力"最终实现"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美育目的。  相似文献   
72.
胡适说东原     
胡适、戴震、陶行知,都是徽州吾辈之先贤先哲,他们之间有何交往,情谊如何?其思想、学术有何交流、碰撞?且听汪良发先生和李仲谋先生一一向您道来。  相似文献   
73.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十一卷上,登载了陶行知先生1920年3月21日写给“日昌先生”的一封信,这是陶先生致“日昌先生”的第二封信。同时还附了“日昌先生”先后致陶行知的三封信,信末署名均为“乡教弟柯”。柯即柯临久,亦即“日昌先生”,那么,他为什么自称为“乡教”呢?  相似文献   
74.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价值基源是博爱,内容有三:爱人,爱中国人,爱现代的中国人。其现代性表现在"民主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两者贯穿了陶行知教育生涯的始终。以"民主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作为教育的原则是走出今天应试教育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5.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化"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陶行知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和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以"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从教育入手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大胆创见和社会实践无疑是中国社会多层次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非常独特的贡献,他在试图从教育入手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前瞻性的构想。在同时代人中,陶行知对全面现代化,尤其是对人的现代化的认识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76.
陶行知作为平民教育的伟大旗手,终身致力于乡村幼儿教育的普及工作,为我国乡村幼稚园的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不仅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致力于幼儿教育的普及工作,并根据社会现实提出幼儿教育的中国化要求,同时在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师资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幼儿教育思想虽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但时至今日对我国当前普及农村学前教育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77.
浦文 《老年世界》2010,(13):10-10
陶行知,我国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相似文献   
78.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1927年,他在南京城外的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不仅是对教育实践的一次伟大探索,也是农村社区工作的早期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79.
陶行知把科学教育视为国强民富的根本,积极提倡和普及科学教育,倡导科学下嫁,尤其重视儿童科学教育。研究并借鉴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尤其是农村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0.
《金陵瞭望》2005,(4):49-50
幼年读私塾,后入天津府立中学堂学习。1916年升入北大国文门(即中国文学系)。在北大期间,曾创立“新潮社”,主编《新潮》杂志,又任北大学生会负责人,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考取山东官费留学生,先后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1926年冬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又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一直领导史语所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