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4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30篇
丛书文集   669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2806篇
社会学   15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中原作家群"的创作灵感、创作激情、文学表现与原乡故土、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其文学创作深植于故乡田园、本土经验和乡风民俗之中,在诗意守望民族精神家园、自觉链接地域文明基因、深刻揭示中原文化内涵中,内嵌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隐喻,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挽歌情调、寻梦心结与怀旧意识.作为深耕中原文化的主要创作群体,"中原作家群"以浸润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文学乐章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倾心打造,擦亮了历史的眼睛,唤起了时代的记忆,启示着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2.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在学生习得中常出现偏误、化石化现象。从隐喻的角度看,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均来自于其位移趋向意义的投射,因此,可以应用隐喻理论,引导学生建立复合趋向补语认知图式,并在此基础上,编排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教学顺序。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教学顺序的编排中,可以主要考虑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  相似文献   
183.
概念隐喻是建构政治话语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为政治话语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本义以历时的角度考察60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53—2012)中的概念隐喻,总结不同的概念隐喻类型及使用频数,分析三种使用最频繁的隐喻类型(旅途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的建构方式并探讨这三种概念隐喻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变化情况。不同类型概念隐喻的使用变化与我国的社会变革以及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变化相关联。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政治话语,把握概念隐喻的功用,拓宽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4.
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表面上与词汇隐喻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前者是指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后者是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但实质上它们都享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跨域特征,它们是隐喻现象的两个类别。语言的层次性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前提。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的多层分析证明:跨域特征展现在概念语法隐喻的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方面,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过程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185.
艾米莉·狄更生诗中的意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韦兰芝 《南都学坛》2000,20(1):53-55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的诗篇以大量运用意象语言而著称。她在塑造意象方面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善于在诗中将大量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结合使用,善于运用平凡渺小的事物来表现崇高庄严的主题,善于创造高度浓缩的比喻和大量的怪喻,善于将具体与抽象嵌合使意象抽象化等等。  相似文献   
186.
隐喻的两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使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成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从而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Fau connier的合成空间理论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隐喻理论。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 ,探讨了这两种理论的差异与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7.
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一回里,薛宝琴所写的十首怀古诗,应当作诗谜来看待.文中将十首怀古诗与十二金钗正副册中的判词、"群芳开夜宴"回中的酒令、签注,以及《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相对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8.
本文对比考察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重点评述了隐喻的本质、定义、两概念及其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 ,运用相关语料分析了赛事报道中使用的各类隐喻的词法手段。根据词法构成特点 ,将隐喻实例粗分为两大类 ,即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同时分析了“本体隐喻”和“常规隐喻”的特点。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赛事报道中的隐喻无所不在 ,其词法手段灵活多样 ,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所提出的“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这一全新隐喻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9.
“V-ed”语法意义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运用词汇学有关多义词意义繁衍过程的基本理论,尝试论证了"V-ed"标记式所表示的三种不同意义(即表示过去时间,表示与说话的期待和看法相悖的情况,和表示客气委婉的语气)之间的关系符合多义词意义繁衍过程的连锁性模式(concatenation),繁衍的途径是概念的隐喻化.  相似文献   
190.
维柯《新科学》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一套关于创造的学说:(一)创造活动与摹仿、想象、记忆等功能密不可分,它们的整体构成"诗性智慧"。(二)以想象力为标准,可划分出两种创造:隐喻的想象与"重聚的"想象,后一种创造活动完全据有并呈显创造的本质。维柯创造说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的摹仿说,正确揭示出摹仿与想象在创造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