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肖瑞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5,(1):107-113,160
刘禹锡晚居洛阳时期的唱和对象中包括牛僧孺,这是两个有着难以化解的宿怨的"诗友"。他们既把唱和当作修补持续恶化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把唱和视为暗中角力的一种方式。这样,他们的唱和诗就难免飘逸出不和谐的音符而别具韵味了。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就构成了一种与政治代码及性格基因相联系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2.
二00五年三月份以来先后召开了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年会和促进会所属工商业联合工作委员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还有几个分会集会,人才济济,热气腾腾。促进会年会上会长陶人观作了工作报告,修改了章程,增选了理事和副会长。安徽省专家学者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赵衡蘧专程到会祝贺,赠送画屏,并讲话。现综合整理老会长叶尚志在几次会上的讲话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3.
宋代相沿成习的优游唱和之风为宋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唱和诗示才过人、追慕仿效的心理动机和唱和双方互动的运行机制是宋诗新变的重要内驱力;欧梅唱和正值诗歌变革的关键时期,迎合了当时诗坛普遍要求革弊创新的社会心理,二人唱和中超越常规的新奇因素便很快得到诗坛认可,成为宋诗新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4.
65.
萨都刺的诗歌与元代宗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萨都剌的诗歌中 ,有 180余首涉及元代宗教及其人物。从这些诗歌可以了解到 ,在蒙元统治者包容优待的宗教政策扶持下 ,诸宗教在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中得以传播发展 ,以及释道著名宗教人物的活动。与此同时 ,由于身处在元代社会的浓郁宗教文化氛围之中 ,加之出身于答失蛮 ,受到穆斯林家庭的熏陶 ,因而萨都剌对宗教带有特殊的情感。在其宦游中 ,所到之处无不遍览寺观 ,并与释道大师过从唱酬。这种自觉地接触了解诸宗教 ,对萨都剌的思想造成深刻的影响。而在诗歌创作上 ,既丰富了萨诗的内容和形式 ,也对其“别开生面”的诗风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南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一般唐宋词人的诗酒唱和,而带有遗民词人隐居生活的特点。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自始至终地追求"遗民"人格形象的建构与彰显。这就使得他们彼此相互砥砺意志、提高词艺,形成了群体共同赞赏的遗民人格精神,并促成了群体认同的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67.
1849年越南使团如清岁贡,成员中有越南世称“超神适圣(阮文超和高伯适两位顶级文人)”组合中的神,即名人阮文超,此使团却常被忽略。沿途他和另外两位使臣与中国清朝伴送官员之间频频用要求最严格的步韵方法进行诗歌唱和,至今很多唱和诗已失佚,目前只收集到二十七首,但谨借此略陈管窥之议,反映中越两国诗歌唱和传统和越南文人的汉诗水平。  相似文献   
68.
吕肖奂 《阅江学刊》2013,(3):128-134
与僧人们论辩禅理式的唱和不同,《同文馆唱和诗》充满了世俗的气味。品鉴与描绘唱和对象,谈谈彼此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互相褒扬而自谦,是这次试官们次韵唱和的重心。那些模糊到几近消失的历史人物形象则在这种唱和中渐渐明晰,即便是那些不太有名气的人物,也因为诗人的诗意化描绘而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三个月的锁院几乎是强制性地拉近了唱和者彼此的距离,锁院唱和可以说是“关系本位”社会形态的浓缩体现。这次品鉴联谊式唱和是汉末品鉴人物之风在元祜更化时期的全面回潮,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69.
论"诗赋取士"之前唐初科举与诗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r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70.
李邺嗣是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重要人物和著名遗民诗人,与黄宗羲亦师亦友,交往密切。特殊的时代和丰富的诗歌唱和活动,使李邺嗣对唱和诗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诗歌唱和的重要性,以“由是知古今诗家,故未有单行者也”为立足点,使诗歌唱和成为甬上遗民诗人构建自我生存空间和获得精神欢娱的独特方式。他提倡的“群”与“和”的诗歌理念,不仅是其唱和诗创作实践的心灵指导,也是他作为遗民诗人社会生存方式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