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5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61.
上海钱业公会的成立及初期组织运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钱业在辛亥革命后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同业内部管理和对外交流的公共事务日渐繁多,同时受清末民初工商界结社制度导向的影响,上海钱业公会应运而生。尽管其初期的组织形式和会务制度比较简单,但其后渐趋完备,并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维护同业利益,促进同业发展,表明这一中国本土的金融行业为应对经济与社会变迁所持的进取态度。  相似文献   
62.
胡水华  仲伟良 《江汉论坛》2005,22(10):97-101
缘起于信仰之争的尼西亚会议,是当时关涉罗马帝国存在基础的阶级对立、利益纷争和军事态势的某种社会历史折射,也是一场隐伏在宗教关注、宗教情感、宗教虔诚、宗教教派论辩中的政治搏杀。本文试图展开那场硝烟弥漫的大公会议,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基督教这个“社会主义”在“当时可能程度上”兴起的“历史上的说明”和对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历史发展与宗教变迁关系问题上“绝对错误的论断”的经典辨判。  相似文献   
63.
陶钟灵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40-144
以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为视角,可以探寻历代治乱相循的文化根源.从对晚清宪政思想启蒙和预备立宪的解读,不难找到清末宪政之路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自上而下的立宪和行宪固然重要,但宪政胚胎的培育是更为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尚处于宪政发展初级阶段的一些非西方国家,其宪政立法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应力求汇通和超越.  相似文献   
64.
那一次煮酒     
南歌  张欣 《领导文萃》2012,(15):86-89
作为实业家和实干家,张謇希望社会改良代价最小,政体平稳更替;而对于袁世凯来说,无论立宪、共和还是称帝,都更像是一个工具,强人总相信自己能拨转危局。结果是两人都告失败。  相似文献   
65.
66.
清末五大臣对欧美、日本的政治考察是晚清政局中的大事。在晚清十年的“新政”和立宪运动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它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应变历程中是一个重要步骤。五大臣出国政治考察,既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徒览异国风光”,而是富有积极成果的。  相似文献   
67.
仿行宪政后,清廷就剪发易服问题展开讨论,试图借此巩固统治.但剪发易服对辫服国制的否定性迫使清廷继续执行严禁政策.徐锡麟案的爆发使辫服政策的讨论和调整最终回到坚持严禁的老路.这不仅使清廷在仿行宪政与维护国制问题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而且使社会认清了清廷立宪的真相.  相似文献   
68.
本文通过对立宪派与清廷之间矛盾演变过程的动态考察 ,认为立宪派对清廷经历了一个支持、失望到背弃的演变过程。由于双方在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的尖锐矛盾 ,国会请愿前 ,立宪派已决定 ,只有速开国会 ,才能继续与清廷合作。第三次请愿失败 ,按照请愿前的方针 ,立宪派决定与清廷分道扬镳。其后“皇族内阁”的出台 ,只不过加速了清廷的灭亡  相似文献   
69.
《21世纪》2009,(4):58-58
由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主办的2009年“就业力大比拼”正在全国各个地区拉开帷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及香港五个赛区的前三甲选手将于7月前往上海争夺全国总冠军。本届比赛还首次设立新浪网络赛区,未能到现场参赛的大学生可通过远程模拟面试等模式参与大赛,网络赛区冠军获得者也将有机会赴上海观摩中国区总决赛。  相似文献   
70.
香港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其利率市场化进程,经历近30年的时间,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期间为稳定存款利率市场、防止出现过度竞争、高息揽储等起到了作用.香港银行公会设立了银行业存款"利率协议",以规范存款利率市场竞争.其实行的分类做法、惩处机制以及适时修订市场利率自律机制等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