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0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张建伟 《齐鲁学刊》2012,(3):152-155
《无字》饱含了张洁的生命和感情,是其思想与艺术积累的一次总爆发。《无字》对于张洁创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对其创作中的男神镜像的建构和解构。张洁创作中的男主人公由"男神"到魔鬼的蜕变是她内在矛盾冲突的多向呈现,这多向呈现可作为研究张洁思想性格变化的依据,她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又形成她文学创作的种种新面貌。  相似文献   
22.
当代作家DBC彼埃尔以美国社会为背景,获得2003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弗农小上帝》,是一部具有讽刺性意味的杰作。通过对文本叙述的弗农事件的分析,揭示其所蕴涵的借用耶稣督神话原形的叙事在后现代传媒文化中的狂欢化表现,是具有强烈娱乐精神的后现代大众传媒及其文化对耶稣基督神话原型的讽刺性颠覆。  相似文献   
23.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传统的翻译理论坚持以"文本"为中心,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忠实原文,现代西方的功能翻译理论则扬弃和颠覆了"文本中心论",强调翻译应当指向"目的","目的决定手段"。尽管这一观点有"不择手段"之嫌,但是若加以修正,突出翻译过程的责任意识,这将对促进翻译活动达到"视界融合"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豆棚闲话》的三篇历史题材文本皆对历史成说和经典文本作了解构和颠覆,作者保留了大概的历史事件点,而以现实的逻辑和细节来改编历史,从而使小说呈现出迥异于历史成说的新貌,这种颠覆和解构表明了艾衲对正史文献与传统道德的权威性与纯洁性的怀疑,透露出艾衲对传统道德所标榜的人格完美性的怀疑,并在对历史事功与道德伦理的不一致性的察觉中对道德至上的道德本体论表示了怀疑。这种怀疑的勇气和经世致用、通脱深刻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边缘化生命状态和边缘意识。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性爱书写从集体记忆中剥离出来,叙述女性自我的历史,对男性文本中的强大叙述进行颠覆,解构男权神话.女作家们以及她们笔下的女性清醒地意识到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必然寻求自我救赎,提出了文化突围的可能性.但在突围的同时却陷入另一种困境:对男性的依附与对男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26.
乡土人物取代知识分子成为叙述者是1990年代后乡土叙事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90年代知识分子身份反思在文学文体上的应证。乡土叙述者的叙述语言打开了一扇通往乡土世界的大门,是对知识分子启蒙视角中知识分子眼光和思维方式的挑战和颠覆,而这其中《秦腔》中引生这个叙述人的出现尤其具有文学史意义,它基本上实现了叙述意义从民族国家寓言向乡土生活本身的转变。  相似文献   
27.
"非系统",是中国现代随笔家发散性思维下的艺术构建,体现着现代随笔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其美学内涵是"随便"、"松散"和"无序",而促成"非系统"这些美学内涵的形成,其背后深层因素是中国现代随笔家一直抱着致力反体系化的思想理念。这种思想理念是以否定意识和批判精神为其主要特征,是最具有解构性和破坏力的。因而,这种以"非系统"的随笔书写方式,完全颠覆了清代以来桐城派标举所谓"义法"、"考据"、"辞章"的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28.
李爱红 《理论界》2007,(12):136-137
《海上花列传》以极富表现力的吴语写就,虽限制了读者范围,但成功表现了人情物态,并带动了吴语小说的崛起。作为狭邪小说的“压卷之作”,它以有别于传统狭邪小说而颇似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的近真倾向,打破了中国古代言情说部的叙事常规,在“平淡而近自然”的白描中凸显出的市民意识。作者在创作中自觉因袭六部“奇书”的艺术精华,但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小说的内容特色自觉活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从现代主义文学和批评本身存在着的局限入手 ,利用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观点 ,阐释这一现象的悖论特征 ,同时分析科技思维模式对现代文学以及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深层影响 ,揭示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不足和新历史主义自身的困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0.
颠覆的意义——关于断裂作家群的精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当下文坛的叙事危机入手,对文革以后20年内知识分子角色转换,文学话语转型大背景下断裂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理论实践及其与先锋作家、"七十年代以后"作家的比较进行探究,以发掘他们写作的现实条件、心理根源及意义和价值指向;从而切入具体作品的主题解析,并由此逐渐揭示出断裂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所提供的启示性即解决经典历史叙事危机的某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