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0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定义已比从前宽泛 ,也更加模糊和不确定了 ,本文认为应从创作方法、思潮、精神三个方面来解释现实主义 ,并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2.
现代性带来的诸多深刻影响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师职业价值颠覆的成因与影响。柏拉图洞穴之喻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情景投射,哲学王走出洞穴时灵魂上升的沉重反应了现代教育者自身成长的不完善,随后哲学王对于是否下降至洞穴的犹疑映照了教育者从"业余者"到"职业者"职业动机的转变,而哲学王下降至洞穴后灵魂出现隐匿则是因为自由、平等等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的教学活动面临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对于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强调提升教育者自身教学技能的同时,应当注重对于教育者灵魂的引导和内在精神的培养,如此他们在多变的"洞穴"中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3.
近十年国外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研究脱离了新批评影响下对反讽和悖论叙述风格的片面描述,麦卡勒斯小说中的身份、种族、性别等话语体系进入了研究视野。同时,批评家们大胆尝试后现代框架下的文学批评在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实践,使得文本的超越性和颠覆性成为研究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84.
《南都学坛》2015,(5):45-51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2009年问世以来在文坛就饱受争议,褒之者称其是浓缩张爱玲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贬之者称其叙述烦琐,缺乏艺术感染力。通过对文本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它颠覆了主流社会的家国情怀,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更颠覆了张爱玲一生的高傲。张爱玲通过对主人公盛九莉生活的环境、求学的受阻,尤其是维多利亚大学师生在港战中遭遇的描写,抒写了自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不幸遭遇,通过对盛九莉缺失的亲情、背叛的爱情、疏离的友情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人公盛九莉没落的家族史、沧桑的成长史和凄凉的心灵史,道出了张爱玲的身世、家庭、童年、亲情、求学、恋爱、友情、再婚、子嗣等方面的残缺,这些遭遇或经历使张爱玲一生都在思恋、哀愁、痛苦中度过。"小团圆"和"大团圆"是一对反义词,"小团圆"不是稍微有点团圆,而是不团圆,作者追忆似水年华,直面真实的自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张爱玲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张爱玲用毕生的执着演绎了一曲乱世悲歌。  相似文献   
85.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神论的角度对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与卡夫卡的神话故事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做了比较,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从而使人们看到了现代人的卑微、平庸和渺小。  相似文献   
86.
电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容器,是压缩版的人类社会。它把人生的各种滋味都纳入其中,反映世间百态与人情冷暖。平庸的导演只会平淡无奇地讲述好人与坏人的故事,大师级的导演不仅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而且能让人们从中看到人性,进而反思自己。一个叙述故事的电影,其叙事形式至关重要,叙事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通过分析吕克贝松与昆汀塔伦蒂诺这...  相似文献   
87.
刘欣 《齐鲁学刊》2003,(4):93-95
被称为“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卡夫卡的小说以荒谬的、不合逻辑的、离奇曲折的结构 ,反映作者心目中的“异化了”的世界图像。在这个世界里 ,由于荒谬原则把事物颠倒为它的反面 ,使正义和法律绝对反常化 ,从而表现为秩序的颠倒 ;人处在一种不能以理性和逻辑去解释的荒诞的神秘的境地 ,人成了“非人” ,英雄变成了弱者 ;艺术也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 ,失去了本质 ,走向其自身的对立面。卡夫卡以独特的审美视觉 ,将其生命演绎成一部生存哲学著作 ,显示出一道形而上的哲学景观  相似文献   
88.
陈坚 《江汉论坛》2002,(6):76-79
本文以胡风对《蜕变》、《北京人》、《云雀》三部剧作的批评为实例,认为胡风剧评的思想以人为起点,突出体现了他“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体系,郁结着浓厚的新启蒙情绪,胡风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的一位抗争着的前驱。  相似文献   
89.
“五四”时期中国小说的现代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描述为从“史传”模式到现代叙事的转型,这其实也就是一个“文”的观念独立的过程。“五四”时期,中国小说在审美对象、审美方式、时空观念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都是通过与“史传”模式的分离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0.
《狂人日记》和《黄色糊墙纸》叙事艺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冬梅 《中州学刊》2006,(4):232-234
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与美国作家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出现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却用相似的叙事艺术讲述着两位具有反抗精神的疯子的故事。它们在场景设置、语言颠覆、生存悖论、叙事视角、语言风格等叙事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