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0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494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真实而集中地体现着这一时期文人名士的生存理想.这种生存理想在作品中直接表现为自然、真纯的生存状态与才德兼具的生存价值.但从深层看,它又有着较强的丰富复杂性,即它本身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意味,并表现出鲜明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62.
马丽娅 《学术论坛》2006,(7):151-155
战乱频仍的魏晋时期孕育了乱世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弥漫着悲怨之声、感伤情绪。文人俗赋(俳谐杂赋)本是游戏之作,以嘲讽、谐谑为目的,以幽默、诙谐为审美特色。但因乱世悲音的笼罩,魏晋俗赋比汉代俗赋更多了几许伤怨气息,带给人们的是苦涩的笑声。  相似文献   
63.
中国历史,多有乱世。魏晋之后,凡乱世必盛谈魏晋竹林风骨。1.竹,这是一种何等神奇的精灵!我曾长久地驻足于丛竹之间,那直如刺、斜如倾的神韵,那错落有致、雅洁不染的气质,特别是逸竹横空一撇的情态,总教人浮想连翩。但倘要表达,又坠入一种“见意已忘言”的快意之中。我至今无法明白,看风中的竹林,与读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帖,听高山清泉般的古筝,见云雾中千回百转的瀑布,其感觉为何会那样地相似。历史的和风,依旧吹拂着今天的竹林。这竹,“四君子”之中有它的一席,王阳明格物的时候凝神格过,郑板桥也画过。而早在东晋时…  相似文献   
64.
许衡为元初大哲学家、名臣。著述颇多,影响后人。主张知行并重,认为学之目的,应以治生为本,不为求官谋利所驱动;反对聚敛,提倡生产;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重视农、工、商、贾;同时指出古今治乱的辩证关系。这些观点为元代多民族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程朱理学再行于世,由私学变为官学,取得正统地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死生契阔的生命完满:魏晋审美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是重“生”的文化 ,整个文化体系中对于“生”的热衷与长生不老的渴望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魏晋时代 ,随着当时人们个性意识的不断强化、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 ,以及玄学思辨体系的确立 ,人们对有限的生命形体和无限的生命底蕴进行深入思索。这种思索具象地表现于生命形态的体认 ,便是由延长生命的长度转向了增加生命的密度 ;表现于生命哲学 ,便是由“生”向“死”的转化 ,而从形上的角度看 ,“死”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与思考 ,因此正是这种转化 ,促成了魏晋审美文化的最终转型  相似文献   
66.
魏晋时期,由于中央政权和封建传统相对削弱,孔教以外的思想被源源引入,形成了儒、玄、佛、道并立的文化格局.玄学的出现修补了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建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同时也刺激了唯物主义的发展.由于哲学的介入,一时清谈成风,与此相联系的便是名士们避世态度的出现.避世、善清谈便是名士"魏晋风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7.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清”是很高的美学境界。而魏晋诗歌又深受魏晋玄风熏染 ,在人与自然逐渐走向亲和的同时,在“清”美诗风的追求上也显示出独特的面貌。通 过考察魏晋几个重要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创作,旨在剖析这一时期诗歌尚清的特征。  相似文献   
6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学教育深受学术文化的影响,它的曲折历程及其成就突破了前代的固有模式,形成了官私学并重的格局,其中以私学教育最具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小学教材的编写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李凯 《齐鲁学刊》2006,(6):32-36
语言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是东西方哲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中国,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堪称对这一问题的集中讨论;在西方,海德格尔、加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对此问题作出高度思辨性的解说。双方看法相去甚远,但均以各自文化背景为依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简单套用任何一方的模式评判另一方,均是对对方的蔑视与歪曲;只有在相互承认对方理论价值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够进行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70.
从魏晋文人三次著名的集会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父子与建安诸子宴饮游园赋诗活动的影响;还可以看到,这类聚会由最高统治者出面组织逐步发展到成为由具有共同文学爱好的人士自由组成,文人的独立自由意识在增强。不仅如此,魏晋文人的集会活动还体现了某种哲学意蕴和民俗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