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年以后的吕碧城,鼓吹戒杀护生,提倡素食,翻译佛典,谋创成立中国保护动物会,成为沟通东西方动物保护运动的桥梁。本文以西方保护动物运动风潮和1930年代的国内时局为背景,以吕碧城推广戒杀护生、保护动物的活动为论述主线,探讨这一活动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2.
五凉时期,各凉国大都统辖西域,保证了中西交通的畅达。佛教徒也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道不间断的风景。很多僧人在凉州讲经译经、发展徒众、兴窟建寺,极大地影响并促进了凉州佛教的繁荣。诸凉政权的统治者及百姓都信奉佛教,这是因社会动乱的现实使人不得不走向追求精神世界的平静与永恒,从宗教处补偿现实苦难给心灵造成的伤害。通过对《优婆塞戒经》题记的研究,考察少数民族政权,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与佛教在北凉传播的盛况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3.
宋代理学家建构起一套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天理"即是信仰的"本体","诚"的境界与"天理"本体是同一的。因而"诚意"不是知识体系中的问题,而是信仰体系中的问题。"诚"很难体会和把握,学者只能由"敬"以通"诚"。"敬"是"敬畏"之意,即对于神圣之物的畏惧。真德秀在《大学衍义》一书中讨论"诚意正心"问题,重在"崇敬畏"和"戒逸欲",其本质上乃是建构"帝王之学"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04.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与严羽的《沧浪诗话》都是批判宋诗、标举唐诗的力作。但细绎两部诗话,它们批判宋诗的立场却截然有别。张戒衡诗以道,批判宋诗乃是基于儒家"诗言志"的传统,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捍卫诗歌的风雅之道。严羽论宋诗则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批判宋诗是站在维护诗歌审美特性的纯艺术立场上。  相似文献   
105.
湛然圆澄以禅师身份参与戏剧创作,颇具匠心。其所作杂剧《鱼儿佛》,通过金婴、妻子钟氏二人在鱼蓝观音的疏导接引下速证菩提的效应,普劝世人戒杀茹斋、念佛往生。作者通过世俗社会所喜闻乐见的戏剧样式激赏晚明甚嚣尘上的净土念佛、禅净双修和戒杀放生风气。  相似文献   
106.
论掠剩神信仰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中国的传统观念、财富理念、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掠剩神信仰产生的内在原因、外缘条件、时间作考论。  相似文献   
107.
吸毒问题已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它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也困扰着各国政府。为了有效地遏制毒品犯罪 ,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定 ,禁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西部地区毒品犯罪案件不断增加 ,吸毒人数逐年上升 ,并呈蔓延趋势。因此 ,研究探讨如何加强西部地区的禁吸、戒毒及预防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8.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阐释<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感情变化以及最终放走易先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9.
近年来学界对苏轼与佛教的关系研究颇多,却无人研究苏轼自身的佛教行事。本文略考了苏轼一生中的事佛事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戒杀,二是施舍,三是祈祷,四是净土信仰。苏轼的佛教信仰表明了北宋初期禅、净、教合流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0.
律宗形成于唐代,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戒体”理论为中心的。虽然戒体思想源于印度佛教理论,但在本质上则是以道宣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思想家们的理论创造,他们力图从本体的层面上解决佛教徒持戒修行“因何而成”和“如何而成”的问题。由唐至宋,律宗思想家们对戒体理论作出了本体性的构建,并探讨了其所具有的“业力”和体用的意义及功能。其实质即是通过“善种子”的本体化思维不仅完成了对实体化的“色”、“心”的超越,也促进了中国佛教理论向深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