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江西诗派标举祖述杜甫,张戒便尊杜以抑黄。尊杜则美其为代圣人立言。抑黄数端为喜用俗语但费安排,不如杜甫自胸中流出而自然;学杜甫只专注于其诗格律,未求得其精髓;用事押韵登峰造极,失诗言志之本;专以补缀奇字,败坏了诗风;韵度矜持、冶容太甚,是邪思之尤者。论诗尚情、意、味、韵、气,提出自然成诗之说;反对以书本材料为诗,反对预设法式。对张戒以上观点,本论一一作了辩证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2.
道教有别于儒教的“文一道”观,属于道教有进取性的文艺美学思想。学术界对此还重视不够,但它又恰恰反映了道教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原生态的生命力,故有必要深入研究一、“非古”文艺观葛洪在将道家思想及前代道教思想提升为道教的“理论建设”过程中,没有忘记以“外儒内道”的语言,曲折地反对儒教的“崇古”文艺观,努力建设道教的“是今”文艺观。葛洪针对当时文艺美学思想上的崇古非今,从几个方面加以批驳;(1)“然古书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采伐渔猎其中。然而譬如东匝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  相似文献   
123.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与严羽的《沧浪诗话》都是批判宋诗、标举唐诗的力作。但细绎两部诗话,它们批判宋诗的立场却截然有别。张戒衡诗以道,批判宋诗乃是基于儒家"诗言志"的传统,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捍卫诗歌的风雅之道。严羽论宋诗则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批判宋诗是站在维护诗歌审美特性的纯艺术立场上。  相似文献   
124.
宋代理学家建构起一套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天理"即是信仰的"本体","诚"的境界与"天理"本体是同一的。因而"诚意"不是知识体系中的问题,而是信仰体系中的问题。"诚"很难体会和把握,学者只能由"敬"以通"诚"。"敬"是"敬畏"之意,即对于神圣之物的畏惧。真德秀在《大学衍义》一书中讨论"诚意正心"问题,重在"崇敬畏"和"戒逸欲",其本质上乃是建构"帝王之学"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25.
戒与孝,分别是佛教和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佛教的修行规定和儒家的伦理理想。作为两种不同价值理念的体现,二者的冲突不可避免。佛教传入中国后,立刻在这方面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围剿。但是佛教徒通过对于戒孝关系的创造性诠释,成功地化解了这种危机,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6.
“度戒”是瑶族传统民间信仰,也是活态的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瑶族民众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度戒”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制定度戒“非遗”保护的措施必须以其具体情况为依据,从传承场的拓展、度戒文化内涵的重新诠释、竞争机制的设立与合理的文化重构等方面入手进行统筹,方能实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7.
译文提要: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于1461-1468年在藏区的一些活动.在此期间,他随从许多大师闻习了藏文以及藏文典籍,他一面勤修,一面为他人说法,成为一位乐意供施、亲示教导、严守戒律的僧人.他曾为上部洛(lho-stod)的众生传授了成熟解脱戒.在索地,他吩咐诸弟子建造有一座大桥和一座铁桥,并向赞丹寺(tsandan-dgon)众比丘赐予食物.继后,他在达拉绒钦之珠托地方(stag-la-rong-chen-gyi-vbrug-mdo)接受了大喇嘛达瓦多杰(bla-chen-zla-ba-rdo-rje)与地方显贵苏意扎巴坚赞(zovu-yi-grags-pa-rgyal-mtshan)叔侄为代表的木雅热冈(mi-nyag-rab-sgang)之所有僧俗部众的迎请呈文、茶、衣服、绸缎等无数的财物.在囊谦(nang-chen)地方,因为两个新的寺院长期纠纷,使所有人都遭了殃,而后他赐以佛语教导,于是二寺院的执事僧与住持拜他为师并随从其左右.所谓“纠纷自行平息,二寺成为好兄弟”的佳话在当地寺院中广为流传.他还调解了脱切(thod-che)与蔡瓦(tshe-ba)的重大纠纷以及多塞(rdo-ser)的所有重大纠纷.他的足迹遍及苏莽、斋塘、杂喜、措(mtsho)、盖(ske)、多康(mdo)等地.他所到之地,部落纷争自行平息,社会安宁,并使众人财物双盈,获得利乐.却扎嘉措于鸡年(1465年)十二岁之时,由贡钦嘉木白桑波(kun-mkhyen-vzam-dpel-bzang-po)任堪布,国师白觉顿珠(dpal-vbyor-don-grub)任规范师,剃度出家,赐名为却扎嘉措白桑波(chos-grags-rgay-mtsho-dpal-bzang-po),授圆满沙弥戒之正行.后师从贡钦嘉木白桑波修习所有的经、论、律,并达罗汉之果位.此后,他抵达上下协廓(shal-khog-stod-smad),从根本上解决了佛教与苯教之间的纷争以及佛苯僧团之间的矛盾.他勤奋修习佛法,广行布施,愿力无比,弘法益民,故在卫藏、甘、青、川、滇等藏区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128.
佛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宗教,其本怀是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其优秀的伦理思想资源有助于人间和解、世界和平、人际和睦、团体和合、身心和乐、自然亲和等和谐社会愿景的实现。佛教缘起论及平等慈悲观可为全球和谐共生、和平共处、相互尊重提供理据,中国佛教戒生护生的戒行与当今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理念契合,佛教自利利他的伦理精神有助于人际、家庭的和睦,佛教的人性论资源是对治心疾、倡导净心、促成身心和乐的良方。  相似文献   
129.
1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戒律与礼制在观念、制度、生活等层面,体现出彼此“同一”与“差异”的“文明对话”。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与儒士将中国本土之礼仪制度与佛教的戒律仪轨互相类比、诠释,通过“以礼比戒”“援礼义证戒”等“以礼释戒”的阐释过程,出现“格戒”的现象。同时,这一时期的佛教通过翻译律典、制订中国僧制,树立“戒礼有别”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