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619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151篇
人才学   204篇
人口学   43篇
丛书文集   1361篇
理论方法论   358篇
综合类   2479篇
社会学   689篇
统计学   17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520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521篇
  2005年   483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342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轩红芹 《云梦学刊》2011,32(5):107-111
以基于"向城求生"的现代性焦虑为视角,探索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出现下的乡土小说对此的必然应对和反映,进而分析了现代性焦虑的三幅面孔,以此揭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诸多未曾显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女权主义组织对女权运动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女权运动的影响与成就大部分是女权主义组织的活动带来的。一般认为以下妇女组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中产生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全国妇女组织、妇女争取平等行动联盟、妇女解放运动、妇女健康运动等组织。他们集会、发行书籍,表明自己的主张;组织妇女活动,显示女权组织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993.
美国是当下世界汉学研究的“重镇”,其汉学领域作为现代汉学的源起与中心,不仅学术机构颇多,而且知名学者辈出。目前,该国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业已从20世纪中叶曾隶属于地区研究的边缘研究,逐渐转变并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立定位的专业领域,进而成为海外“中国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显学”。  相似文献   
994.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沪上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的启发和引导之下,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以"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为标准的人本型文学史的建构时期,自觉地疏离于单线进化和进步的政治型文学史的写作理念,采用复线性和网络性的复合文学史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以电影《冰河世纪》的上译版与台湾版对白翻译为例,研究从译者主体性、文化中心性和审美情趣等三方面进行的翻译选择。  相似文献   
996.
龙姝帆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93-94,97
本文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试从题材、体裁两方面对其歌诗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7.
张丹 《快乐青春》2011,(4):66-66
18世纪初,在俄国的乡间,有一个很笨的孩子。他看见数学老师在举例做四则运算题时,最后的结果是零,便以为所有四则运算题的结果都是零。后来,他一遇到四则运算题,便毫不考虑地在等号后面写上零。老师对这个孩子除了摇头和叹息之外,毫无办法。  相似文献   
998.
文章概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的以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其它各派反对美国帝国主义者的扩张、建立"新帝国"、发动殖民战争等政策,而发起的抗议运动.文章指出了,发生此运动的必然性,并分析了,运动出现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999.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化的重新定向及其对"五四"批判再反思之际,"后现代批铲"开始发出了"现代性的追问",并明显地表述为对新殖民主义高度警惕的守成主义特征.在这种后现代的追问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合法性一度成为一个疑问.  相似文献   
1000.
教法是“三教”的核心,建构教法为驱动的“一驱双联”机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可避免“三教”各自为营的现状。教法创新离不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因此,改“教”为“润”,以德的三正为基础,构建文化美、科技美、劳动美为内核的“三向”美育结构,结合《职教20条》中各核心关键点,形成“五维”运行保障机制,建立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可持续化、可扩展化的“三向五维”课程思政体系,是落实“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推进“双高”计划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