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8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64篇
民族学   23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246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1602篇
社会学   76篇
统计学   10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以往学界多认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采录《王安石日录》入正文,是不因人废言的良史作派,但这只是注意了李焘用《日录》订正史实的一面,而在具体到事关新法是非以及针贬变法方面的深刻用意却很少注意。实际上李焘是用王安石自己的记录来否定变法。  相似文献   
72.
"情",指人的各种感情欲望,是<红楼梦>中揭示得最为深透,表现得最为成功的重要内容.梦因情而生,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小数十种梦幻,说到底都是为表现"情"服务的.情切切,情未了.梦是情的派生物,作者对书中人物的梦幻写得细腻、逼真、传神,变化多端,熠熠生辉.所揭示的情更是浓烈、厚重、含蓄、深沉,丰富多采,耐人寻味.情与梦浑然一体,梦与情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可谓双峰对峙,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3.
严羽和戴复古订交的时间在绍定五年 (12 32 )而非嘉定十四年 (12 2 1) ;严羽避乱返乡时间在绍定四年而非元年 ;严羽的《平寇颂》写于端平元年 (12 34 )五月之后而非绍定三年间 ;戴复古布衣一生 ,并未任过邵武军学教授  相似文献   
74.
本文逐条批驳了欧阳健<关于脂批的"针对性"和锋芒所向>一文中对<红楼梦>中所谓"重评型"脂批的解释及其有关结论,指出欧阳健为了论证其"程前脂后"的观点,已经滑入了牵强求证的末路.  相似文献   
75.
文章认为,“祖骚宗汉”实质上是元人不满于律赋的偏尚俳偶与文赋的倾于理趣,却又缺少情感或藻彩而提出的一个辞赋革新的口号。在这面旗帜下,元赋作家学习楚辞,宣泄失志之悲,驰骋想象,展开入地升天的描写;也学习汉赋的颂美皇家和铺陈讽谏。这些努力强化了元赋的抒情性和生动性,复兴了古赋的宏大气势,使之获得较高的文学价值,并奠定了明清辞赋以古为主的格局。元赋的不足是思想境界稍欠高迥,也缺少全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76.
陌生与困境——《玩偶之家》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玩偶之家》虽以家庭妇女问题来构织戏剧冲突,表现出强劲的民主精神,但在表层化下,还包容着更为深刻的隐形意蕴。该剧始终环绕着一个难解的情结:隔阂、陌生感,男人与女人、人与人——难以逾越的鸿沟。娜拉离家出走,却难以走出“隔阂”的困境。  相似文献   
77.
杨东莼的《本国文化史大纲》是我国一部较早的唯物的文化史著作。本文着重分析了杨著唯物的文化及文化史观 ,并对其运用马克思主义“五社会形态论”进行文化史分期加以探讨 ,同时指出杨著在文化史研究上的意义及其理论构架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78.
付家梅 《兰州学刊》2008,(Z1):174-176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以一个新的视角,即动态语境,来分析研究篇章语序。篇章交际过程就是语境因素与语言选择相顺应的过程,语言的顺应性是篇章交际的一种实现策略,语言使用者选定特定的语序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故本文试图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来探讨《红楼梦》中人物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如何组织语序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79.
《西游记》人物的语言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大量俗语的运用形成了生动幽默、活泼风趣、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喜剧风格,显示出浓郁的世俗化风气;类似童话语言的特性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童趣,富于童话的诗意和美感;声口毕肖的对话语言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80.
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一种新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解析,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高贵与卑下、神圣与滑稽、高雅与粗俗、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相互接近或融为一体,打破界限、填平鸿沟,使各种语言众声喧哗、平等对话,表明狂欢小说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狂欢化的精神基质、结构形态和民俗学上的意义等方面探讨了《西游记》的狂欢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