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6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393篇
理论方法论   60篇
综合类   1596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影响至深。它构建出由“君子”到“圣人”的丰富立体的理想人格模式,并从多方面探讨成人之道的思想,对现代人的人格完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2.
宋志明 《河北学刊》2007,27(2):22-26
儒学既有与现代社会生活相抵触的方面,也有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方面。儒学经过现代转化之后,仍将可以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儒学现代走向的一个向度是现代性,它可以同市场经济兼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个向度是民族精神,它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设计了求真、求善、求美、成圣、合群这样一些总体的目标,并且为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了多种具体的价值理念。在今天,这些理念对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仍可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儒家伦理政治观具有伦理与政治一体化、“德治”与“民本”思想相融合以及注重伦理道德的制度化和政治制度的伦理化等鲜明特色,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美德,对我国封建社会乃至当今时代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4.
杨徽之是五代入宋的文人,他精通儒典,学问广博,品德高尚,被周世宗选拔,入宋后受知于宋太宗,建议宋太宗崇尚儒学,为太宗所赞赏。后又成为宋真宗的潜邸文臣,担负辅导教育真宗的重任,提高了宋真宗的文化素养,真宗即位后继续辅导真宗,积极举荐文人,培养后辈人才,为宋初儒学的振兴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5.
自1871年以来,中日之间的人员往来、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在中日关系的建立和文化交往中,皖人和其他省份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李鸿章与中日建交、驻日使馆里的皖人与日本、皖人与赴日教育考察等内容构成了皖人与日本交往的主线;皖人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代以来中日交往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06.
先秦儒家认为音乐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作用。儒家乐论中揭示了"以乐修身"的心性论依据,"游于艺"的心理特征,致"和"的修身目标及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现代人身心修养之必要,反对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等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7.
从儒学义理内涵看,儒学具有信仰和超越性的双重内涵,儒教为“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学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又是“儒教”,仁心本性为一切宗教精神与信仰之根源。从祭祀礼仪制度层面看,“三祭”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活动,重对神的报恩。天地、祖先、圣贤的图像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自然与历史秩序之中,可使人超越当前现实世界,又可使心灵不陷溺于对超世的想象中,实现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在纯宗教心灵观照下的不脱节。因此唐君毅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儒家的超越智慧涵盖了西方的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108.
This research note attempts to probe how contemporary racism has evolved to replac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cultural traits by examining the notion of model minority in America. The analysis begins by positing that this notion manifests a problematic deploymen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 short historical review justifies that model minority is generated and maintained by a stereotyped understanding of Asian tradition,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Racial antagonism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are then invoked by fostering essentialist ideas of cultural traditions. While America advocates its democratic system of inclusion, the logic of ‘model minority’ suggests an ‘internal exclusion’. The implications of model minority are thus that: (1) ‘race’ is replac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 – when cultural racism replaces biological racism, race is subsumed into a pure realm of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race as a sociohistorical category becomes obscured; (2) the deploymen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creates an illusion that US society has already reached ‘color-blind’, and therefore neglects the social oppression and inequality along racial lines; (3) in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from a biologistic conception of race to a culturalist one,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deployed to differentiate Asia(n) from American(n).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by all means essentialized, and race is furthermore reduced to essentialized cultural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09.
陶渊明思想内儒外道,对“不朽”价值的执著追求贯穿其一生出处行状。陶渊明由“仕”到“隐”的转折是以退为进式的战略转移。归田期间他所走的路子是藉诗文彰显自我德性形象以实现立名垂世而不朽的“立德”之路,“以文传世”服务于“立德垂世”思想。  相似文献   
110.
牟宗三以康德实践理性解说儒学是一错误思路。"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表明孟子以共通感论述理义来源,"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两用"悦"字,证明应当以直感判断力解说孟子。分析朱子、阳明的一些言论证明以直感判断力解说儒学则若合符节;并引述康德关于判断力的相关学说、伽达默尔对康德的批评支持上述论点;从而主张,中国道德哲学宜以直感判断力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