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6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393篇
理论方法论   60篇
综合类   1596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明清易代之际,朝鲜李朝在武力威胁之下以清朝为宗主国,但其并不以清朝为中华正统而视之.对于蒙古人,李朝之恨甚于对于满人之恨,燕行录即充分体现出了对于蒙古人之极大鄙夷.归其原因:首先,在"满蒙联姻"中,李朝人视蒙古人为满清的"帮凶".其次,在信仰体系中,蒙古人藏传佛教信仰与李朝人儒教独尊之间存在冲突.再者,在华夷之辨观念中,向以"小中华"自居的李朝人视蒙古人为"夷"族.  相似文献   
992.
王重阳等人以道家为本位,融合儒释,创立了全真教,完成了合儒佛于道的历史任务。全真道三教合一的理论特征体现在:不主一相,不居一教,多元混成;以道为本,兼容儒佛;内修真功,外修真行;识心见性,性命双修;境上炼心,超凡入圣;神道设教,行善去恶。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与实践可以在解决道教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对世界上其他不同的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为道教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中关于理想社会构想的简要考察,说明中国传统中人们对于社会抱有各种各样的诉求与期望,而天下太平、生活安定、人间和睦、平等和谐是最基本的追求。这些理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深深根植于民族心理之中,其中的许多构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普遍价值,对于我们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4.
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穷尽考察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引用《诗经》的例句,可以还原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的特点与成就。《仪礼正义》所引《诗经》的内容、特点、方法反映了胡氏治《诗》的特点。胡培翚诠释《诗经》,不逊色于同时代专治毛《诗》学者所取得的成就。对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仪礼正义》展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皖派朴学家解经之特色。  相似文献   
995.
孔子创立了儒学,同时也奠定了家族文化精神的基础。其后裔代代传承的家学是儒学发展的一条线索。儒家学说中积极用世的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等,在孔子后裔的文学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清代从康熙到嘉庆的100多年中,先后出现了孔尚任、孔传懿、孔广林、孔昭虔等多位圣裔戏曲作者。在他们的笔下,“小道”的戏曲形式承载着厚重的社会责任。他们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担当起社会责任、道义和信义。  相似文献   
996.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仁爱万物之心,王道仁政之行,内圣外王之品,构成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理念的核心内涵。吸取其合理养分,对于我国公共文明及公共伦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宋濂一生虽浸淫儒道释,但总以继承、弘扬儒家道统为己任,其日益极端的道统文学观为后人所诟病,而其"以文辞为佛事"的佞佛举动更为理学卫道士所难以容忍,这是由于以"道"、"心"、"气"等融合了儒道释的宋濂比前辈儒者更加能够体会到道统思想的珍贵,他高屋建瓴,大声疾呼,竭力倡导道统文学观,强调高标准的"载道"之文,而成为视"弘道"为己任的"醇儒"楷模。  相似文献   
998.
张君劢以科学和哲学、知识和道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划界,批判科学主义对科学的泛化的理解;批判只强调科学实用价值的功利主义科学观,同时肯定科学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精神价值;强调传统儒学和现代科学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强调以道德见长的儒学和以知识见长的西方文化是融合互补的关系。张君劢及他所代表的现代新儒学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审视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坚持儒家主位主义的立场,使张君劢及现代新儒学用德性之知笼罩见闻之知,没有真正赋予科学知识以独立的地位,从而使他们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儒学的道德中心主义窠臼,也使他们最终没有正确解决科学与哲学、知识与道德、儒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99.
中国传统的儒道禅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表述虽存在较大差异,但从审美角度而言却达到了内在的融合与统一,在当今新的历史语境下对这种融通所作的科学阐析将有利于我们对这三种思想求同存异,扬长避短,从而引导中国传统的审美人格在新时代的重建与回归。  相似文献   
1000.
俞樾向以朴学家驰名,而公羊学思想可以说是他治经治学的指导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春秋》一经被他推崇为“圣经”;他对《春秋》经传的训释遵从公羊家的立场和门径;他还将公羊思想及其家法运用于所有儒家经传的文字校勘与训诂中。俞樾是一位以朴学驰名的公羊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