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33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1071篇
社会学   10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全面抗战时期,受战时通货膨胀影响,大后方大学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生活水平迅速下降,但与真正意义上的"赤贫阶层"尚有距离,决定大学教师和学生生活水平的关键要素相比战前已发生变化。战前大学教师的生活水平结构与教师职级、教育水平紧密相关,而战时大后方大学教师的生活水平结构则受到薪金、兼职、家庭负担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战前大学生的主体是社会中间阶层出身的子弟,校园内的生活水平结构呈"橄榄型",战时大后方大学校园内的生活水平结构则截然二分为富裕和清贫学生两部分,清贫学生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主体。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大学教师和学生生活水平结构的变化,既有战时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国民政府相应教育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建设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经验,主要包括提供保障措施、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注重保教队伍的建设、关爱幼儿的身体健康、开展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现边区学前教育活动,探寻其成功经验,继承与发扬红色教育精神,对新时期幼儿的培养与培育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伊战前中伊两国间保持着长期的友好交往。伊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倡导的伊拉克重建,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及俄国、阿拉伯国家合作,与伊拉克新政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公司也积极参与了伊拉克的经济重建。与战前相比,中伊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即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能源合作的地位上升,中国从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从一般制造业和建筑承包转向能源和高层次的制造业。中国对伊拉克新政权的外交政策和经济合作对于伊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保证了中国在伊的权益,在2014年6月以来伊拉克的动荡中,中国和伊拉克共同努力妥善保障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34.
论团结抗日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抗日图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团结抗日的民族政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各少数民族有自治之权,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尊重其语言文字和宗教习惯的自由。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各少数民族的英勇抗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35.
为确保对华中占领区的统治,消灭该地区内的新四军,1941年7月至1944年底,日汪在江苏大部分地区掀起了罪恶的“清乡”活动。针对日汪掀起的“清乡”活动,活跃在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在中共中央及华中局的领导下,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把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与群众动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展开反“清乡”运动,最终赢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36.
有学者对诸葛亮《后出师表》提出置疑。笔者提出几点意见:一、《后表》虽不载于《诸葛亮传》,但见于《诸葛恪传》;二、《后表》不是张俨、诸葛恪伪造;三、《后表》用语与诸葛亮习惯用语符合;四、《后表》立意与诸葛亮行为一致。由此可知,《后表》是诸葛亮的作品。  相似文献   
37.
1894年甲午海战后,丁汝昌关于这场战争的战报与实际战况存在很大差距。除了客观因素外,丁汝昌的主观谎报是最主要的原因。表面上看,丁汝昌的谎报是他为了保住职位的虚夸,而在本质上却反映了当时“轻日”思想和“保船制敌”路线的矛盾和北洋舰队高级将领集体对清政府的欺骗。  相似文献   
38.
抗战时期,四川征用大量民工进行国防工程建设.民工的待遇主要包括工资、伙食费、病伤死亡抚恤费、工具费、工棚费.抗战时期民工的待遇主要以《修正四川省非常时期征工服役暂行办法》为纲办理.对于民工的待遇,政府当局制定了发放细则,在发放中存在实际问题,民工只得到了有限的实惠.  相似文献   
39.
北平辅仁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学,在北平沦陷之后弦歌不辍,讲诵如恒,并得以发展。学校师生与日伪周旋,抗敌不屈,延续民族文化生命,抵制日伪奴化教育,因此赢得了"抗日大本营"的赞誉。  相似文献   
40.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perceptions of Jewish power shaped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Czechoslovak leaders and Jewish minority representatives at the time of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First World War, Prague-based Zionists embarked on a mission to convince Czechoslovak elites that attacks on Jews were detrimental to the internal stability of the new state and to Czechoslovak interests abroad. As Edvard Bene?, the head of the Czechoslovak delegation in Paris, worked to cultivate an image of the new state as more “Western” and “civilised” than other successor states – a strategy meant to garner 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Czechoslovak territorial demands and its projected absorption of large minority populations – Jewish activists encouraged his uncertainty with regard to Jews' influence on Western audiences and statesmen. They did so in order to convince him to accept their demands for special protection clauses for the new country's Jews. The paper thus shows that the unprecedented victimisation of Jews and the upsurge in antisemitism during and after the war coexisted with a new bold and public Jewish activism. Yet, Jewish leaders did not in the end have the ability to convince Bene? and his colleagues to give in to international Jewish demands for special protection. Instead, they sought to cultivate a strategic alliance between the state's Czech elite and the Jewish minority which centred on the claim that Czechoslovakia was a particularly welcoming and tolerant place for Jews, an image that would evolve into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myth of Czechoslovakia as an island of democracy in Eastern Eur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