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1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僧肇的《物不迁论》通过事物的动静、因果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间断性和连续性。僧肇采用“不迁”这个新概念来阐释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发展状态,从而超越了动静的争论。故“不迁”不是指静止,而是指事物的一种发展观。  相似文献   
82.
邹强 《唐都学刊》2005,21(4):97-99
"穷而后工"是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重要命题.从主体视域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从文学本体看,"穷"后之作往往情深意切,恰好暗合了文学审美价值的体现需要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从作家主体看,"穷"之潦倒虽磨砺了文人身心,但却成就了文人的文心,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此外,中国传统文论强调"知人论世"与"真善美"统一的解读方式,这为"穷而后工"现象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阅读语境.  相似文献   
83.
认为汉代黎锦贡品"广幅布"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具有不同民族工艺文化元素,体现了早期民族融合和文化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在内丹哲学史上,李道纯在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道”与“性命”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李道纯运用从道教传统形神观转化而来的“身心”概念,对性命修炼论做了详尽说明,并通过“先性后命”的性命修炼方式确立起“性命双全”的丹道境界,使内丹学在宋元之际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5.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提出阅读前人诗歌选集时应有保留,因其选集大多比较草率,比如清代吴之振、吕留良合编的《宋诗钞》所选的刘克庄诗作,只选了刘氏前十六卷的作品,卷十七至卷四十八的作品一首也没有选录。本文考察了刘克庄集子在宋元明清之际的流传情况,结论是吴吕二人未选刘氏后期之作,并非态度草率所致,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见过卷十七以后的诗。  相似文献   
86.
<乐府杂录>是研究唐代乐舞及乐制的重要文献,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参用<乐书>等史料,对前人研究中存疑及待考的两段文字加以考辨,认为<驱傩>条下"御楼"一段文字当属错简文字,其正确位置应在<鼓吹部>;被前校勘者删减而附于书末的"乐具库"一句当是<熊罴部>正文首句.  相似文献   
87.
宋华强 《云梦学刊》2006,27(2):38-41,70
<楚辞·离骚>里有"三后",历来学者或认为是指上古三皇五帝或三代的三位贤君,或认为是指楚国的三位先公先王.从文献和楚简两方面的证据看,第二种观点是可信的,"三后"很可能就是新蔡楚简中的"三楚先"."三楚先"包括老童、祝融、鬻熊,而不包括穴熊,鬻熊和穴熊不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士的分析揭示侠与儒有联系.儒家价值观建构的是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的理想君子人格.仔细剖析乔峰的两大人生困境,则会惊人地发现他的大仁义,大智慧,恰恰具备儒家推崇的兼济天下、内圣外王、仁而且义的理想人格特点.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扬弃"地对待儒家人格理念.  相似文献   
89.
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紧扣时代的脉搏,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其异同。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开端,就冷静地钻研、不懈地思索,遵循严格的研究规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创立了一个史学学派,由此形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典型范式。本文尝试对侯外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0.
杨德春 《唐都学刊》2014,(1):103-106
《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初会于崇祯癸未,两人一见钟情,进而发展成为生死不渝的爱情,这些内容与史实完全相合。对于侯方域与李香相识的时间、"不复更与相见"的含义、"此去相见未可期"的含义也均有深入研究,从而证实《桃花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与史实并未乖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