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对于城市的很多隐喻性解释,都可能阐明我们如何描述城市的特征。文章所探索的荒野隐喻是一个黑暗隐喻。同时,在描述城市的特征时,荒野所表示的并非中性的对象,而是文化构建的对象。探讨荒野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发挥作用,会告诉我们使用它的文化的一些东西以及对于城市体验的评论。一般来说,在这种语境中探讨荒野,也会告诉我们隐喻的本质和功能。文章从三个方向探索了荒野观。  相似文献   
102.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新范式,为研究隐喻、象似性及隐喻象似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隐喻象似性实际上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以身体词为例可以看出存在着具象思维、意象思维、抽象思维三个层面,而且隐喻象似性是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和身体哲学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3.
在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晚清报章政论文中,把晚清中国比作一个"病人",并以中医诊断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其病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言论现象。这种"病国"隐喻代表了众多主张立宪改良的知识分子对晚清中国的一种非常普遍而独特的想像方式,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医思维密切相关。但是,以中医思维为典型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重视感悟和意会的特点,却使作者们在鼓吹立宪改良这项充分向西方靠拢的"现代性"事业时,常常陷入一种看似滔滔不绝而实际上却"辞不达意"甚至"理屈辞穷"的尴尬境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言说困境。  相似文献   
104.
英语委婉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是语言交流中的润滑剂和消毒剂。现阶段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基础上,不能很好地揭示它的本质.并且把人的认知能动性排除在外。英语委婉语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它的研究离不开对认知心理的解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委婉语进行分析,为揭示英语委婉语的实质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5.
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福柯尼耶)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6.
文章借助M.A.K.Halliday和C.Matthiessen提出的最新隐喻理论,首先探讨了语法隐喻产生的理据,指出语法隐喻的出现是对经验重构的结果,然后对英汉语科技文章中的语法隐喻类型进行对比研究,最终证明英汉科技语言中的语法隐喻不但在类型上一致,在功能上有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通过级降将句子打包或压缩,使次一级的单位可以起和上一级单位一样的语义功能,使科技语显得技术性强、抽象、客观、简练。语法隐喻是科技语言显示其语类特征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7.
语法隐喻以小句的及物性过程为基础,在宋词英译中发挥了经验重塑功能。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小句及其及物性过程建构了语篇和经验现实。宋词《水调歌头》及其三种英译文的及物性过程对比表明,诗词翻译中,成分层次的语法隐喻是高频现象,与原文相比,译文中的及物性过程普遍发生变异,因而塑造了不同的经验现实。这为诗词翻译方法和批评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8.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观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从认知角度看隐喻以及其在教学当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重点讨论了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以隐喻思维去认知世界,尤其对英语教学中的词汇,语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隐喻之中概念通常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揭示这一过程并结合意义学习理论,我们能更加合理地系统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系统结合,从而学习并保持知识,这样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层的理解和记忆系统。  相似文献   
109.
从隐喻看英汉文化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试证明英语文化的科学想象特点和显性求异性 ,汉语的模糊求同思维特点和人文行为性。并从中考察书面语倾向和口语化对两种语言产生的影响。从而说明隐喻不仅是修辞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课题 ,同时也是文化研究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10.
李金发诗歌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其诗歌因语言和意象等形式方面的奇崛怪诞而备受争议。符号学强调文本间或系统间的沟通,因而通过解读李金发诗歌之构成语码,探索诗歌之潜在层面,可寻求其诗歌的深层意蕴。这一阐释模式对解读李金发诗歌可谓是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