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本文结合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阐述了隐喻在医学英语词汇中的表现,以及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医学英语词汇,提高其记忆效率。  相似文献   
82.
语法隐喻的系统层次体现具有元冗余特征,这种元冗余特征促成了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在于词汇语法层次的意义潜势选择延伸到概念语法隐喻与人际语法隐喻的语义区域,与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相冗余。语篇隐喻的转移本质源于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这种内在的隐喻体现特征促成语篇隐喻效应形成的同时,也限制了语篇隐喻在词汇语法层的可操作性,因而语篇隐喻的概念是冗余的。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征及原因,提出了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4.
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通过对导盲犬小Q12年生命历程的平实描述,用隐喻的方式,透过对导盲犬和人类之间密切关系、导盲犬情感和生命意义的叙述和挖掘,展示了日本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情感的依恋和忠诚,进而诠释了日本民族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85.
人类生活充满了隐喻活动,最具创造性的隐喻无疑来自诗歌这一特殊文体。现代诗语的重要"纽带":隐喻与转喻的蓬勃展开、长盛不衰,得益于结构主义能指/所指、选择/组合的原理。以台湾中生代诗人简政珍为取证,确信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类比性基础之上,与其孪生关系的转喻则建立在相邻性、接近性基础之上,两者遵循"对等原则",在互换、互渗、互化中共同参与了一切诗语活动。在现代诗语的部落里,诗人正是通过张力这一充满"血缘"的纽带,凝聚了家族与非家族的所有成员。  相似文献   
86.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视角,在此主要从隐喻能力的习得性、隐喻纳入教材的必要性和隐喻纳入教材的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隐喻密度”的大小问题、“隐喻类型”的分布问题、“隐喻能力”培养的方式问题等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论证,以期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改变英语学习者英语表达的“不流利性”、“中国风味”、“不自然不地道”的母语概念结构思维。  相似文献   
87.
虚拟语气的形成有赖于言者以何种方式表述心中之意,而意象的构成离不开主体情感的对象化。以主体情志去诠释客体,并赋予客体某种情志的指向性,让无形之意取得可感可观的物质形式,势必会造成概念结构的隐喻化,导致语用句法层面上的语法化。这一系列的演变都悄然发生在意象心理空间投射映现之中。  相似文献   
88.
曾仲权 《理论界》2014,(9):110-114
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在李安《the life of Pi》这部电影中,接受者将第二个故事作为隐喻解构了第一个故事能指和所指的稳定结构,使得电影中的物和事具有阐释的多样性。在人伦惨剧模式,奇幻漂流模式,斗争生存模式,宗教信仰模式和梦的解析模式,及这几个模式交互作用、互相融合生成的深化主题的新的阐释模式中,物和事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此外,这部电影从三个方面充分应用了期待视野的策略,即一是以译名影响期待视野;二是充分利用期待视野的互文背景;三是以宗教信仰的复调实现期待视野的最大化。由此这部电影取得了辉煌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89.
概念合成与“门”族词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近年来在新闻报纸上常出现的"门"族词为语料,结合概念合成理论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简要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来源、演化与生成机制等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门"族词语义的延伸可以看成是转喻与隐喻这两种词义扩展手段的作用;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客观世界,透视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90.
This paper is based on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to European art photography conducted at the end of the 1980s. Its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the aesthetic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studies. It shows that art photography is an organization without walls. This is a new concept that may prove very fruitful to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s. It analyses the kind of organizations that are invisible to the observer,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t questions the conventional reading of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The thesis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the glue which cements together and delimits art photography as an organization without walls, and that culture and symbolism are crucial elements in organizations without walls. This thesis is illustrated through the evocativ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using the aesthetic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