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38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98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81.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子之分。  相似文献   
982.
儒家由孔子创立,经由后儒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其核心观念是“仁”,核心功能为教化。儒家教化是以“人”为逻辑起点,通过礼乐制度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文化化,化性起伪,最终使人人向善,止于至善;当代社会应传承儒学及其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倡导教化、敬畏生命、尊重人格并重视典礼仪式对人教化作用,同时,为政者及社会各精英阶层应起率先垂范作用。  相似文献   
983.
公民精神具有公民主体性和公共性两个特性,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公民精神的研究,是中国公民精神整个研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海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市场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为中国公民和公民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必要条件;儒家思想尽管与现代文化之间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其对现代公民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绝无裨益的;在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中国公民精神呈现出逐步成长的趋势;国家主导下的中国公民法律权利和社会权利发展较快,而政治权利发展滞后,表现出与西方经典公民理论不同的特点;中国公民精神的未来走向,是扩大公民政治权利和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但是,海外研究存在着否定中国政治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984.
尽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论范畴和时代名义,但旧邦新造、其命维新本就是儒家思想内生自化、传承不息的精神义理。对此,文章提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同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相通性命题。其原因在于,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一以贯之的精神风貌,以及诚意诚一的精神追求。依此三个维度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六十年”同中华民族的“那五千年”对接起来,以期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挖掘出更具历史纵深意义的文明背景。  相似文献   
985.
胡适的孔子研究是其“整理国故”的一次具体实践。借鉴西方现代学术方法,胡适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其西化视域下的孔子研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梁漱溟的孔子研究基本上是回应胡适之论而起,但其结论往往针锋相对。梁漱溟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对胡适的孔子观的批判,恰是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文化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986.
元代地方儒学的释奠仪式上曾出现“礼乐坏缺”,“差遣俳优,鼓以俗乐”的“雅俗冲突”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地方官员和儒士的不满。延祐五年(1318)在一位江西官员的倡导下,礼部开始诏令全国各地宣圣庙置办雅乐。此诏令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对化解“雅俗冲突”、恢复释奠雅乐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有一些官员和儒士从维护儒家礼乐的完备性出发,自觉开展雅乐重建活动。在元朝官方并未强制推行儒学雅乐的环境下,地方儒学雅乐的星火重建,是儒家礼乐观“文化惯性”的体现,也是儒士自我认同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987.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Hong Kong Chines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public sample of Hong Kong Chinese (N = 167) rated the levels of threat of 25 environmental hazards and gave quantitative judgments to six risk characteristics for each hazard. It was found that women, older participants, and less educated individuals found the hazards to be more threatening to the environment than did men, younger participants, and more educated individuals, respectively. A new spatial model emerged from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arried out on responses to six risk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replicating the well-documented factors of unknown risk versus dread risk, we found a structure defined by a known and dread risk factor and a controllable risk factor.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the Confucian heritage on the perception of risks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相似文献   
988.
魏源的<诗古微>是其今文<诗>学的代表作.魏氏治<诗>的指导思想是区分作诗者之心、采诗编诗者之心、说诗者之义、赋诗引诗者之义等数者.这实际上是承认了文本的多义性,且文本信息的解码是无法由作者来确定的,而取决于接受的各种具体环境.在这一总体思想指导下,魏源探求齐、鲁、韩三家<诗>的传承关系,通过辨章源流而发挥三家<诗>的微言大义,以求诗人作诗之义.这些都为后世的<诗经>研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89.
以往学术界,特别是回族学界对王岱舆的宇宙发生论、认主学等问题探讨较多,但较少对于其关于妇女的伦理思想加以讨论。本文拟在前人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岱舆的妇女伦理思想进行初步的考察分析,以展现其所建构的伊斯兰教妇女伦理体系,以及说明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本文主要涉及儒家伦理学说)中女性观的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来阐释伊斯兰教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990.
五部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本历时百余年,在《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上,亦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的变化。然而,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传教士都必然或隐或显地将基督教话语融入其相关的翻译与解释之中。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通过在西方语言中被命名的方式,儒家思想才得以进入西方文化的概念系统并持续不断地留下其意义的“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