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96篇
民族学   77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21篇
丛书文集   365篇
理论方法论   139篇
综合类   1427篇
社会学   301篇
统计学   6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01.
This article charts the response of social work educators in addressing HIV–AIDS. Bas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in the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 the faculty within the Social Work Unit developed a model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at was innovative and transcended cultural, geographical and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The model has contributed a lasting legacy of knowledge and culturally relevant practices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workers working with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PLWHIV). Inherent in the propositions that underpinned the model was a belief in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alleviating psychosocial and other impacts of soci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is unique initiative and discusses its relevance to current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e authors argue that while social work draws on a common body of knowledge, an established set of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 universal code of values, these central tenets of the profession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concrete and fixed but must be figured and reconfigured as needed to address emerging contemporary problems and their specific sociocultural manifestations.  相似文献   
102.
当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人类社会对待音乐教育的主潮。中国政府亦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提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向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在研究领域,许多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对于加深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不无启迪作用。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具体推行情况不尽如人意,于此,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加强基础音乐课程教育;加强对专业音乐教师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打破"二元论",构建"多元论"。  相似文献   
103.
关于促进河北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又是引领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在现代经济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中,交通运输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服务和先导作用.河北省交通运输业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统一规划,多元并进,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4.
科学管理是按照人类活动自身的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一系列符合人性发展的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活动.科学管理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包含的重要内容,增强科学管理意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才能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5.
环境保护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影响着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民族乃至每一个家庭及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倡导和不断努力下,许多西方国家都把环境保护提升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西方各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其终极价值是以人为本,并分析环境保护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6.
苏丹是中国外交参与程度较深的发展中国家,中苏双边关系的发展演变不仅始终彰显着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也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对阿外交的成长轨迹。在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和苏丹的相互援助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整体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在此后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逐步深度参与了苏丹的经济事务,帮助苏丹实现了经济腾飞和国内持久和平。以南北矛盾和达尔富尔人道主义灾难为主要内容的苏丹危机,是中国外交参与国际事务时必须直面的挑战之一。中国外交必须重新审视与西方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应对技巧,在深度参与中逐步走向成熟,实现外交转型和国家形象重塑。  相似文献   
107.
“吴满有方向”是学习吴满有运动中的口号和目标,即经济上是要努力成为劳动和发展生产的模范,政治上成为拥护革命和公私兼顾的模范。“吴满有方向”不仅是一场农业领域的学习劳模运动,更多的是从政治、社会文化视角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探索。边区党和政府关于充分发挥劳动效能、发展多种经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村“冒尖户”、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等体现“吴满有方向”的富农举措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合,对当前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致富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在中国民族学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上,无论是舶来说、本土化,还是中国化,都是把西方民族学作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立足点,难免会陷入一种以经典诠释现实、以今套古、以外导内的研究困境。坚持中国民族理论的中国特色论,就在于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以及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和研究出发,以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来作为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主干思想,中学为主西学为用,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9.
蔡慧玲 《西北人口》2010,31(5):55-60,66
通过梳理有关台湾的人口资料,首先发现台湾出生性别比的发展呈现出总体偏高的趋势,其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对台湾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和间接措施进行分析,直接措施是加大对非法性别鉴定的处罚,间接措施是消除不利文化的影响,营造促进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这些措施最终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最后借鉴台湾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为治理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提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0.
中国近现代报刊蕴含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它对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极具史料文献价值。近年来,报刊研究已在社科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且呈现出日益上升的势头。因此,必须重视报刊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产生应有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