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7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41.
对大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已取得一定成绩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 ,对大学生深化学习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 ,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 ,教师则应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邓小平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2.
山东莒县虽为刘勰祖籍,但在他数代前先祖就迁往江南。刘勰本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活动于南朝,死于南京钟山定林寺,从未到过莒县定林寺。  相似文献   
43.
主编《北斗》是丁玲由“同路人”转变为革命的“螺丝钉”的开始。文章通过考察其由一位20年代末以出版同人期刊书籍为乐的女编辑,到担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这一身份转换中自我认知历程,探讨了丁玲新的“角色知觉”的觉醒与“角色适应”之间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4.
丁玲的创作生涯与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她的生命轨迹与中国女性在解放道路上的缩影交织着。丁玲自始至终以现代女性的姿态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女性经验付诸文字与思想,塑造了一大批女性人物形象:觉醒的五四女儿梦珂、莎菲,在革命边缘生存的美琳、玛丽,从事革命工作的三小姐,处于革命体制中的贞贞,陷于阶级斗争中的黑妮等。表面上看是社会机制的不完善、革命体制的规约、阶级斗争等对女性造成压迫,给女性解放带来阻力,但丁玲自始至终为读者展现了一条男权中心主义的线索,不管披着何种外衣,男性主体的男权意识始终是压迫女性的最直接的武器。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积极建构之外,丁玲对男权的解构、揭露与批判构成了丁玲思考妇女解放问题的另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45.
朝鲜李朝诗人丁若镛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主张爱民、养民、治民。在诗歌中,他客观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批判了“三政”害民的罪恶,提出了革除弊政、以仁政牧民的措施。这些批判“三政”制度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其广泛、深刻且相对彻底的民本思想,同时也是其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46.
凌叔华的《说有这么一回事》和丁玲的《暑假中》都是描写女同性恋生活的作品。两部小说虽然有着主题上的某种一致性,但更有着主题表达上的些许差异。前者的主要意图是表达旧的传统势力的强大和女性同盟消亡的迫不得已,而后者则敏锐地捕捉到女性自身的局限才是导致女性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这种差异与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7.
著名学者彭定安先生的长篇小说《离离原上草》,是表现知识分子命运和强韧生命力的史诗性巨著。小说描写知识分子个人及小群体的成长史,伴随着中国20世纪40至8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史,体现出作者正直品格、博爱精神与廓大胸怀。其“追忆”与“故地重游”两大母题显示了浓重的亲情,深沉的历史感,此外还有生态保护、人性的守护与思想的呼唤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显示出学者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48.
贾熟村 《东方论坛》2007,(4):100-103
赫德认为丁汝昌是一位很出色的好老头,但是,他既不是个军人,也不是个海员.赫德处心积虑地要使英国人主持中国海军,因此,当丁汝昌访问英国时,他要金登干予以帮助,琅威理来华后他要他不要被丁利用,后因琅威理缺乏耐心,使赫德的目标落了空.  相似文献   
49.
丁玲与张洁作为现当代文坛的代表性女作家,她们的创作母题即对理想的追求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而她们创作历程本身却经历了由恨到爱和由爱到恨的看似相反的过程,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50.
丁綵、丁惟恕父子是明末山左散曲作家,在多方面因素综合孕育下,他们创作了大量言情散曲。基于不同的个性品质和审美情趣,丁綵言情曲颇具北方散曲家的风范,自然显豁;丁惟恕则颇有南派柔婉娴雅之风,创作风格上呈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