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18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56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怀民是高密诗派领袖,其律诗创作主要继承以张籍、贾岛为代表的中晚唐五律诗人的传统,如大量创作五律,且呈现“瘦削”、“清真”、“平淡”、“新奇”及格律谨严的特征,也有所突破与发展,如或具有田园隐逸诗的风貌,或表现出陶渊明式的“气骨”,或弥漫着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失意的忧伤。李怀民继承“张贾”传统并不局限于五律;就张、贾而言,更侧重于学张派;其律诗学“张贾”,与其古诗师“陶韦”一致,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2.
王阳明的“颜子没而圣学亡”这句论断有悖于理学道统论所建构的“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的道统传承谱系,被认为是儒学史上的“千古大公案”。阳明及其弟子王畿从良知心学的立场出发,通过对颜子学的重新解释以重建“心学道统论”,强调道统须建立在“心体”的观念基础之上。由于心体是普遍超越的,故道统不再受时空局限而具有不断传承下去的连续性,但这种连续不是个人化的私密传统,而应具有向任何人都敞开的开放性;它作为儒学精神传统既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存在于人们“生身受命”的过程中,故道统又具有实践性;道统也绝不是少数掌握儒家经典的知识权威才有资格接续,更不是拥有“政统”的政治权威者可以独占,因而道统具有独立于知识领域和政治领域之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93.
方以智结合其家传之易学,提出了“太极不落有无”说。“无极即在有极中——无即在有中——先天即在后天中”和“太极即在无极、有极中——太无即在无、有中——中天即在先、后天中”这两组命题的交互融合构成了“太极不落有无说”的基本内涵。“太极不落有无说”是方以智“统泯随。交轮几”思维模式的运用,或者说是其“统泯随,交轮几”与“不落有无”的圆融。  相似文献   
94.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在此政治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李闯王>、<闯王进京>、<甲申记>等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创作意图上的差别,进而表现在他们对毛泽东、郭沫若,以及大家对三百年前甲中年那段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95.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了73首唐诗,这些唐诗在小说中具有分回的体制功能、情节上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以及写人、写景、咏物、场景描写等叙事功能。在章回小说史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大量唐诗,可以提高小说地位、丰富小说审美内涵;标志着章回小说体制由韵散分离走向韵散融合;显示了章回小说中韵文创作的另一种路向,即不是依赖说话技艺与话本小说,而是从唐诗、宋诗乃至明诗中选取主题相似的诗歌来写人、写景、咏物、描写场景,诗歌的来源由民间的说书表演及话本小说转向文人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96.
刘基<拟连珠>思想理论的来源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辩证法等先秦元典文献,充分体现了刘基作为"一代文宗"而有的"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拟连珠>的哲学思想既有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等一般理论原理,又涵括了人性论、修养论、治国论、人才观等中国传统哲学要义.刘基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是建构在先秦子学思想体系之上的,具有"先秦诸子学"的秉性与特征.  相似文献   
97.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蕴涵了丰富的礼仪文化信息。且、祖、俎、豆等字蕴涵了吉礼文化;丧、葬、墓、坟等字蕴涵了凶礼文化;田、获、焚等字蕴涵了军礼文化;朝、宗、觐、会等字蕴涵了宾礼文化;婚、采、媒、妁等字蕴涵了嘉礼文化。  相似文献   
98.
唐人著录嵇康绘有《狮子击象图》,但该图恐非嵇康之作。"狮子击象"作为一种异域景象传入中原,结缘于佛教在中土的流播。狮子形象大约在东晋时期进入文士绘画题材。宗炳《狮子击象图序》交代了该图的绘事缘起,《狮子击象图》本系宗炳之作的可能性较大。唐人归之于嵇康名下,和嵇康刚烈的性格与"狮子击象"的惨烈意象暗合,其白画跟《狮子击象图》在文献著录中并行流传引起误题以及唐人借其题签抬高画价有关。  相似文献   
99.
国学大师钱基博的《札记约纂》别开生面地从文章学角度对《札记》进行了解读,这是创新之举.他认为《礼记》的写作好在三个方面:一曰选字造句之妙,二曰关键筋节之法,三曰谋篇命意之要.  相似文献   
100.
朱熹在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张载的思想有较多的继承和发展,而这与他对张载著作的整理和研究是分不开的。朱熹对张载《横渠集》的校补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从他对张载《文集》遗文的搜集、版本的比较研究、刊刻的具体思路和做法,以及对吕祖谦刊本的肯定和批评来看,他确实对《横渠集》下过一番整理的工夫,这是无法否认的。但是,笔者却很难赞同束景南先生"朱熹有《〈横渠集〉校补》并刻版"的结论。可以说,朱熹之于张载《横渠集》,是有"校补",但不一定有"《校补》",更难说有过"刻版"。但不管怎么说,对《横渠集》校补的关注和投入,的确是朱熹全面理解张载思想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