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2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味"是中国诗论中的重要范畴,它在钟嵘<诗品>中是指"滋味",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是指"韵味",在袁枚<续诗品>中又是指"鲜味",可见,"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这是由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论家的生活所决定的.考察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演变的原因,对于构建我国古代文论史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92.
《尔雅》中的一组同义时间词——兼谈同义词的词性问题@方文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相似文献   
93.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接受大众的广泛赞誉和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菲的印量在某种意义上昭示了二月河创作的成功.如果深究其创作的奥旨,不难发现,这一切都得力于作家在审美上与民间文化的紧密关联,用市井文化方式和世俗道德来审视生活,其作品的文化意蕴反映出作家对民间自在生活状态和平民审美趣味的尊重与认可.二月河的创作实践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民间"的力量及其之于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4.
湖北宜城方言存在大量的变韵现象。宜城方言的D变韵是因“家”字的合音而成;其Z变韵表现为一个颤音r,无U化的倾向;其Z变韵处于该类变韵的早期阶段,早于襄阳方言、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的Z变韵;儿化韵表现为一个舌尖卷舌的无擦通音,“儿”字已经融入前字的韵母,属于融合型。宜城方言的儿化韵有指小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有表亲切的感情色彩义和表口语的语体色彩义。宜城方言的动词变韵大多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动词重叠变韵表示完成且带有一种责难、批评和埋怨的语气;不及物动词变韵大都由语气助词引起,表达祈使、命令、征询等语气色彩;动词变韵的“D”主要表达句子的体特征,是句子层面的构形成分,不是后缀,应称为体黏附语素。人称代词方面,宜城方言的人称代词变韵具有表复数意义的功能;指示代词变韵方面,“D”的功能相当于量词“个”。  相似文献   
95.
“重耳之亡”是《史记·晋世家》中的重要内容,司马迁写这个事件主要依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和《国语》的相关记载,同时参照《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对材料进行选择或改易处理。从细节处对比《史记》与其他先秦文献关于“重耳之亡”的记载,可以了解司马迁选择、改易材料的用心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态度。  相似文献   
96.
在实证的基础上介绍了甘洛县新市坝镇尔苏藏族婚姻习俗;对新市坝镇尔苏藏族婚姻支付的变迁进行了调查研究。适度的婚姻支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是过度的礼金收集增加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婚姻支付问题虽属个体行为,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产生不和谐因素,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7.
文章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习得汉语的实际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对“有点儿”和“一点儿”的异同(重点在异)作了进一步探讨,并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8.
萧红的<后花园>揭示了主人公磨倌冯二成子"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的人性轮回.冯二成子从人性偶然复苏到全面觉醒到奋起抗争,最终失败,有人指责为悲观主义,其实,这是严峻的乐观主义,冯二成子的经历启迪人们只有主动抗争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命不息就要抗争不止.  相似文献   
99.
名学是先秦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名书则是名学逻辑理论的实际应用。成书于战国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名书。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扩展到应用逻辑领域。本文以《尔雅》为例,探讨了《尔雅》所体现的名实释义系统和分类归纳方法。可以说,《尔雅》所体现的逻辑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00.
由新发现的《戚氏宗谱》知道他的号为“缓耳”,又号“莞尔”,为清代泗州(今江苏盱眙)人。结合相关地方志和诗歌,可以考出戚玾出生于1635年,卒于1688年。他于1680年入选优贡,1681年到1685年在京求官,得候补县令。1688年入闽,此年秋冬之际病逝于返乡途中。除传世的《笑门诗集》25卷外,尚著有《泗州志》30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