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445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1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以《四书》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奠定了儒家人文信仰的基础,而理学家朱熹通过重新诠释《四书》完成了儒家的人文信仰。一方面,朱熹以更加理性主义思想方法与概念体系建构以"天理"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以解决人文准则与终极实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朱熹的理论又是一种宇宙目的的象征性表达,包含着生命体验的终极关切,故明显具有信仰的特征与宗教的功能。  相似文献   
22.
明清浙东学术与宁波商帮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浙东学术与宁波商帮之间,实有相辅相成的内在渊源。浙东学派猛烈抨击儒家传统经济伦理,提出了“新四民”、“工商皆本”、“国家不可病商以滋弱”等主张,而孕育这先进的经济伦理观的社会基础,正是宁波悠久的贸易传统和崇商敬贾的社会风尚;理论又反过来推动儒生弃书服贾,使“宁波帮”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相似文献   
23.
田开林的中篇小说<人头山下一座坟>以一个发生在鄂西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的革命故事,揭示了土家儿女对红军的一片真情.伴随着这个美丽的故事,小说还为读者展现了鄂西南土家山乡独特的风景、风物及土家儿女那纯朴美丽的人性.小说借美丽的革命故事、独特的山川风物、浓郁的地方风情特别是土家人的原始素朴的自在人生和不拘礼俗的自然人性,将隐藏在那大山深处的美丽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并为当代小说特别是鄂西乡土小说融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大舞台昭示了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24.
实现现代化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毛泽东提出“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而邓小平则提出分“三步走”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两者有共同之处,更有邓小平在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内涵、立足,点、途径、具体方法等诸方面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25.
国外“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充分发挥地方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生态和区位等优势,积极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使"一村一品"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以日本、泰国、蒙古、菲律宾、巴拉圭为例,介绍了国外"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做法,以期获得有益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6.
大后方声势浩大的讨汪运动,共分为汪精卫叛国与反汪浪潮的兴起、汪逆投降活动的加剧与反汪斗争的发展以及汪伪政权的建立与反投降斗争的最高峰等三个阶段,研究这一段历史,对深化抗日战争研究和批判今天阻挠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作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既定方针 ,已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也必将促成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一国两制”关于台湾问题的基本内容提出后 ,“蒋、李时期”台湾当局对之作出了不同反应 ,李登辉最近提出的“两国论”实质是“台独论” ,使两岸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8.
在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经典文本与解经者的哲学建构之间,存在着既不能分割,而又互为紧张的关系。两者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中国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哲学史家,他们经由古圣先贤及其经典的召唤,而浸润在古典的精神世界之中,他们“回顾性地”为经典作注解,正是他们“展望性的”哲学建构工作的起点。但是,经典文本与解经者之间,又有其紧张性,因为中国哲学家(如本文所研究的朱子)常常抱着他们自己的哲学问题进入经典,以自己的思想叩撞经典作者的心灵,因此,某种“解释的张力”终难以避免。我们可以从孟子学汲取化解两者间张力的方法论灵感:一是尚友古人,与古人对话,进入古人的心魂,这是“对话的”经典诠释法;二是进入古人的时空情境,在古人的脉络中温故而知新,这是“历史的”解释方法。两者交互应用,庶几在经典诠释与哲学建构之间获致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29.
孟子思想系统中的“心”是主体与本体的合一,其展开自身意义的活动就是“尽心”的实践——即由德行彰显德性的主体活动。“尽心”的主旨有二:一是人心对天人关系的自觉,二是对自我本心的自觉。正因为如此,孟子的“尽心”说为我们现在所普遍关注的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课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30.
一事不再理原则是现代刑事审判的一项重要原则,已在许多国家的司法体系中得到了确认。本文试图对一事不再理原则例外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探讨,进行重新审视,为将来完善我国刑事再审制度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