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449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八一精神可以概括为: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八一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八一精神。  相似文献   
32.
龚贤立“四要”为论画之纲,是谢赫、荆浩之后的重要提法。“三品”、“三派”之论,是为“逸品”争回地位的反潮流之举。关于画家修养,他以性情为创作原动力,以读书、养气、闭户为修养途径,“闭户”之说并无碍对“行万里路”的推崇。他重视“师古”,以“取证于晋唐宋人”相号召,但又肯定师而能变。其技法论切实明白,有很强的实用性,是既师造化又师古人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3.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并没有把自然物纳入道德关怀。因此,必须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进行重新诠释,以阐明“人”和“天”的关系,实际上是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存在,整个世界就是“我(大我)”本身,只是由于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才有所谓人(小我)与环境的区分和对立。所以,追求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正是作为能动者的人的行为的应当。  相似文献   
34.
目前,学术期刊作者一稿多投现象非常普遍,业界多是持批评态度,认为作者缺乏学术道德,违法悖德,但是此类现象却层出不穷。本文从学术期刊的作者群入手,对作者的投稿原因进行了剖析,对目前的学术期刊编辑流程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5.
四因素模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迈克尔·波特(Michael P. Porter)教授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四因素模型,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剖析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可以找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所在,从而为我国制造业选择合理策略,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6.
在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经典文本与解经者的哲学建构之间,存在着既不能分割,而又互为紧张的关系。两者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中国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哲学史家,他们经由古圣先贤及其经典的召唤,而浸润在古典的精神世界之中,他们“回顾性地”为经典作注解,正是他们“展望性的”哲学建构工作的起点。但是,经典文本与解经者之间,又有其紧张性,因为中国哲学家(如本文所研究的朱子)常常抱着他们自己的哲学问题进入经典,以自己的思想叩撞经典作者的心灵,因此,某种“解释的张力”终难以避免。我们可以从孟子学汲取化解两者间张力的方法论灵感:一是尚友古人,与古人对话,进入古人的心魂,这是“对话的”经典诠释法;二是进入古人的时空情境,在古人的脉络中温故而知新,这是“历史的”解释方法。两者交互应用,庶几在经典诠释与哲学建构之间获致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37.
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反映出诗人的本土意识,即美国及美国文化的烙印.虽然艾略特并没有像其他美国诗人如惠特曼那样成为真正"美国制造"的本土诗人,《四个四重奏》却不妨被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诗歌中流露出的美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美国本土影像的意象清晰可辨.文章着重挖掘诗歌中体现美国文化的哲学内容和诗歌意象,从而证明本土意识在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梁启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史家素质作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他非常强调史德,把史德放在第一位。他对史学作了明确的界定,史家的主要功夫应用在专、精上面。他认为史识主要指史家的观察力,并介绍了如何做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史才方面,他认为最关键的是组织和文采。他的这些论述与前人相比更加清楚,更易于把握,使后来的治史者少走了不少弯路。直到今天,梁启超对史家素质的论述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9.
《正红旗下》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直接描写满族生活的作品,其满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语言习俗方面的满语遗存,北京话的运用,与骑射习俗有关的八旗制度,辫子、旗袍等服饰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礼仪、育儿等方面的习俗,尤为突出。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不但记录了他早年的生活,更倾注了他对自己民族的全部热情。  相似文献   
40.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各自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