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3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784篇
社会学   272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自1842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便深深地陷人了鸦片流毒的泥沼,与此同时,民间社会自发开展的禁烟活动此起彼伏,从未停息。丁竹园作为近代著名的回族社会活动家,不但积极参与民间的禁烟活动,还极力倡导和推动禁烟社团的成立,与当时的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织成立了"恢复禁烟主权会"和"国民求废烟约会"等民间社团。丁竹园作为近代民间组织化禁烟活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以他为代表的回族及各族人民的民间禁烟活动,对推动当时整个民间禁烟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激发了整个京津地区回族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民间活力,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戊戌变法人士的宣传、女学的兴起、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涌入、女界精英的活动,为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女界活动家成立各种组织,维护妇女的正当权益,为妇女获取参政权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开中国妇女参政运动的先河。但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只是在形式上获得了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993.
由于黑龙江的地缘优势以及蕴藏的丰富资源,一直都被帝国主义势力所垂涎。因此,黑龙江一直都是爱国主义运动的前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初期,黑龙江的青年学生就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满腔的革命热情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之中,并且与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等互相呼应、密切配合,具有独特鲜明的特征和表现。  相似文献   
994.
Over the long history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100 years of the party politics of socialist countries has emerged as a new form of politics. Exploration of the last 100 years of the party politics of socialist countries deals with the self-governance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of Marxist ruling parties. It reflects intraparty relationships, interparty relationship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foreign relations, and spans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comprising the first establishment of party politics in Soviet Russia; the adoption of party rule in other countries, with concomitant setbacks; and the achievement by China, Vietnam and other countries of party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hundred years shows that success in making party politics the basic system in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in tapping its full potential is attributable to the efforts made by Marxist ruling parties to undertake fruitful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grasp values, adhere to the truth and correct mistakes on the basis of exceptional strategic confidence and policy commitment, while constantly opening up new stages of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The party politics of socialist coun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drives their modernization and cultivates and improves their practice. The union of the two in the magnificent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institutional civilization will have major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brighter future for humanity.  相似文献   
995.
使用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003—2015年间22个典型的邻避运动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结合中国抗争政治的特点提出理解邻避运动成功的探索性分析框架,指出相较资源动员理论,政治机会理论对当下“中国式”邻避运动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研究发现,风险感知、东部地区、互联网动员、中央媒体支持性报道以及温和型运动策略并存是运动成功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邻避设施,风险感知、东部地区、互联网动员与中央媒体支持性报道并存是污染类邻避运动成功的影响因素;风险感知、东部地区、互联网动员、公民参与与中央媒体支持性报道并存是风险集聚类邻避运动成功的影响因素;风险感知与东部地区共存是心理不悦和污名化类邻避运动成功的影响因素。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发现环保组织介入运动可能阻碍抗争的成功。此外,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抗争结果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四川农村合作运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思想、经济以及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西方合作主义逐渐与中国农村社会结合的条件下,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合作政策的产物,也是“防区制”瓦解后,振兴衰落农村经济的现实需要,同时,“川政统一”也为川省农村合作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997.
《波尔·罗亚尔逻辑》是十七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逻辑教材,为纪念二位作者逝世310周年,本文回顾了该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中的哲学主题,进一步揭示了它在语义学、语言哲学及逻辑学等领域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98.
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7~ 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运动 ,这既是南京国民政府化解其统治危机的现实需要 ,也是国民党“民生主义”建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农村合作运动 ,作为农业现代化经济格局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虽然在 30年代呈现出了一派热闹景象 ,但对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实际收效甚微 ,甚至成为了乡村豪绅压榨农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999.
1954年,中国大陆爆发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曾经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仅1955年一年,日本的学术刊物便发表了12篇有关评价这场运动的文章.其中有客观的报道也有错误的判断;有对某些问题的真知灼见;亦有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其后,又陆续出现了一些专著或论文,对这场运动作了反思和再评价.可见日本学界对此事关注之切.  相似文献   
1000.
This article asks four questions: (1) What are our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about the incidence of policy-oriented collective action and its impact? (2) What do the data show about the incidence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its impact? (3) How might 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action be related to its incidence? (4) What do our findings imply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democratic politics? We suggest that predictions that little collective action will occur are more accurate than conventionally believed; that such action is often ineffective; that it may be ineffective partly because it is so infrequent; and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policy change should be rethought as a resu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