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01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81.
本文探讨了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在肯定反法西斯文学主流的同时,着重对纳粹的官方文学,特别是“血与土的文学”进行了分析批判。文章殖举了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的例子,剖析了纳粹时期“血与土的文学”的欺骗性和反动性,并从世界观的角度挖掘这种文学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82.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德国大学制度代表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而美国大学制度则是发展并完善了现代大学制度。中国大学制度的选择要结合自己的国情,正视本国的教育状况,从而选择出一种适合本国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制度。  相似文献   
83.
本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实践性、人本化、无缝对接等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应学习其基本精神,应从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特点出发,从校企合作、教师培养、素养教育、教学与学习、教学改革几方面合理借鉴,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84.
《贝奥武甫》是一部由基督教僧侣在保留原本的古日耳曼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加入宗教因素的史诗,不仅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话意识、宗教意识、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也深刻地表明了贝奥武甫是一名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  相似文献   
85.
作为社会运动产物的德国绿党带着“绿色面纱”,怀揣哲学式的理想,坚持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的政治原则和政策主张;后却逐渐走向了通往权力的道路,终折服于政治学式的现实,对自身的纲领和政策不断作出调整和完善的背后展现的是政党权力诉求的逻辑。德国绿党这两张面孔的变换在本国以及欧洲甚至整个世界引起了一系列效应,而且这种影响场域也伴随着绿党的发展、成熟与完善,从力量,到秩序,再到文明,层层深入,甚至会成为文明冲突的缓冲带。  相似文献   
86.
随着马克思钻研自己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的不断深入 ,马克思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也日益完备地铺垫着“世俗”而坚实的基石 ,从而解构了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 ,达到了“生存实践”阶段 ,即把生产劳动看作理解并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和参照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正是通过这一历史维度的深入 ,最终决定性地与空想主义学说相分离。这一科学的理论为现代无产阶级谋求人类的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7.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黑格尔“自然界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思想和费尔巴哈“人同自然界的联系仅仅是纯粹的‘自然关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双面依赖和双重构建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思路,形成其环境理论。  相似文献   
88.
德国行政赔偿制度有着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和普通法系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特色,这种特色突出体现在作为行政赔偿基础的赔偿请求权和对行政赔偿案件进行救济的赔偿审理制度两个方面。德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特色是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因素、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造就而成。  相似文献   
89.
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近代德国现代化的独特性无疑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0.
在1907年至1950年的40多年中,有近百名德籍教师在同济大学工作过。他们既是近现代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实践者,也是德国文化与科技在中国的传播者。同济大学能够成为对德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包含着德籍教师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