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4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56篇 |
理论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180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Sun Zhengyu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4):5-18
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并开启了超越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哲学道路。马克思在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实现了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展开了辩证法“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澄清”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构建当代人类的实践的辩证法理论,既需要深化对“形而上学的恐怖”的批判,又需要深化对真理-规律-客观性的探索,坚守“反形而上学”的“形上追求”。 相似文献
242.
惠黎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1-5
霍布斯、卢梭、黑格尔分别作为英、法、德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代表人物,他们的国家观颇具争议,都曾被冠以专制、极权的名义,但在其精神实质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他们各自关于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说及其国家学说特征的论述上。经由以上诸方面的探究,可以清晰地辨识出这三种国家观所体现的从专制主义到理想主义演进的脉流。 相似文献
243.
蔺运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0-12
马克思的国际法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其中早期国际法学家对马克思的影响尤为重大和深远。马克思的相关著述表明,许多早期国际法学者的观点和理念被马克思继承和扬弃,成为马克思国际法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营养来源:马克思对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加以熟练运用并以此分析相关国际行为的正当性与否;瓦特尔的国际法著述成为马克思论证有关国际法问题的重要援引资料;马克思的国际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黑格尔包括国际法在内的法学观点的批判和继承。 相似文献
244.
车文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4):122-128
黑格尔是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的集大成者。(1)反对经验心理学、面相学和骨相学,强调从过程或形式的视角研究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能动性。(2)对人的意识的发展作了深刻的分析,主张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把心理学的历史考察与逻辑发展联系起来,阐释个体意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生成与发展的过程。(3)建构一个完整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包括理论精神(直观、表象、思维)、实践精神(实践感觉、冲动和任意、幸福)和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245.
郑忆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48-51,103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是"根本改造"而不是简单的"颠倒".阿尔都塞观点的合理性是一定程度上符合马克思思想的本质,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马克思"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途径;片面性是完全否定了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辩证"扬弃". 相似文献
246.
邵永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9-12
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通过多元决定理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历史观和黑格尔思想的区别,批判了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解释为经济主义的观点。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不是对黑格尔辩证法含义的颠倒,而是对其结构的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决定了其辩证法的结构,并且这种多元决定的辩证法集中反映在了其历史观之中。 相似文献
247.
周德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70-77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运用一分为三思想方法,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黑格尔逻辑学,整个的是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消散,是事物的量变、质变到量变,是运动的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无论是基本范畴和观点,还是认识观和方法论,或者是揭示和阐述的基本规律,乃至是体系构造的基本框架和骨干,都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248.
知识观与现代性——一种基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嘉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知识观是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奠定了现代知识观的基础。现代知识观的核心论题包括: 理性的观念、知识的性质、基础主义等, 在所有这些问题上, 康德与黑格尔都有着既相异又相通的各自理解。由此构成的康德、黑格尔的知识观, 是现代性观念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49.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显示出马克思的思想达到的新高度,这是他多年思考、探索的结果,也是一个艰难的剥离与建构过程的完成。本文以文献材料为依据,对这一著作撰写之前马克思思想的演变给予了新的梳理。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两个转变”的诠解框架与批判模式提出质疑,然后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近十年复杂的思想纠葛、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从深受影响到发生歧见一直到最后决裂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以马克思十部文本的写作勾勒出他的思想达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水准、走上独立化发展道路之前所经历的艰辛过程。研究这一思想进程对于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进而把握马克思哲学复杂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0.
成果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4):30-36
1801年,黑格尔在自己第一部公开印刷的作品《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中对施莱尔马赫的情感和直观概念提出了哲学批评。事实上,黑格尔在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之前,就已经在宗教历史维度发现了情感概念的有限性。这两种看法一并体现在1802年的《信仰与知识》中。在黑格尔看来,施莱尔马赫忽视了两个问题:首先,被动的宗教情感只能作为个体,而无法作为伦理共同体起作用;情感性宗教所达到的和解,只是或许会以小社团的方式实现的原子式和解,而不是“精神”意义上整体性和解。其次,《论宗教》既没有在技术上把直观和反思以有机的方式组织起来,也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反思总是停留在直观和情感之外,并对之构成限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