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在现象学的境域内谈论列维纳斯与海德格尔的关系,时间问题是最根本和关键的。在《时间与他者》中,列维纳斯将“时间”界定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从而构建了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中解放出来的路径。但是这种出离却是在与海德格尔相对反的意义上进行的,即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之内而又总是给予另类的诠释,由此来重构“存在论差异”,并在享受和磨难的境域中重新诠释他者、死亡和时间。  相似文献   
52.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的问题在践行中加以解决,斩断了鬼神、死亡与人的价值建立之间的联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人的全部价值限定于"闻道",从而超越了死亡;"不怨天,不尤人",剪除了外在因素,建立起人的自足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人的目的最终着落在虚灵的"天命"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面对人的有限性建立起的审美人生。这些都是在"哲学突破"时期先秦思想面对理性的限度时做出的"向死而生"的转向,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53.
刘铮 《北方论丛》2016,(3):142-146
海德格尔从批判西方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出发,提出了他的存在论真理观。海德格尔把技术纳入到其存在论的思想框架中,认为技术是一种产出,技术的本质在于解蔽,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技术因而在存在论意义上与艺术和真理具有本质的同源性。但是,作为“集置”的现代技术却是对存在的僭越和对真理的伪装,使技术与艺术又有着明显的区隔,它因而需要依于本源而居的艺术以及作为艺术之本质的诗的救渡。  相似文献   
54.
This essay aims to reflect on the idea of landscape and our relationship with it by taking the Japanese notion of furusato (native place) in its ontological dimension. Grounded in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of Being’ and ‘ontology’, a phenomen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fieldwork experience in a Japanese rural community will be developed in order to rethink both the furusato and the ‘Being-landscape’ relation. As a consequence, we will be concerned not with how people speak about landscape, but with how the landscape speaks through people. What will be brought to light are the landscape’s moral and relational dimensions: namely, (i) the responsibility towards both our communities and future generations and (ii) a more-than-physical understanding of landscape that alerts us to our belonging to a common world comprised of relationships and tasks.  相似文献   
55.
诗意地栖居: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美学作为生态哲学的一部分,对生态文学批评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海德格尔的 "人,诗意地栖居"的理念,作为其"天、地、人、神四元合一"哲学的文学性阐释,被视为生态美学的典范表述.而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早已蕴涵并且具像化了海氏的这种生态美学思想,尤其是类似黄金时代的神话更呈现了一种本原性的、无主客二元对立的先定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56.
吴雁飞 《阴山学刊》2009,22(4):75-78
传统人性论都主张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共同性。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遍的抽象的“人”的特殊例子,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现成的、静态的、固定的抽象本质为前提。海德格尔正是在对现代早期人本主义扬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个人的存在对于其它一切存在的优先地位,宣布只有从个人存在出发,才能理解其它一切存在。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那种先天固定的抽象人性,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57.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器具是自然物和艺术作品的一个过渡形式或媒介;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照亮大地而建立一个世界;真理在作品中发生作用,艺术让真理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58.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性思想发展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59.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物--工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通过对词源学的探究,海德格尔引出了"座架"一词,从而把他的"物化"理论深入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整体批判上."座架"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已经统治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诗"与"思"才能摆脱"座架"的辖制.  相似文献   
60.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中把哲学等同于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的唯心主义哲学,并用真正的实证科学指称从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出发去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考察方法,因而他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哲学而是真正的实证科学。至于我们现在能否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这取决于我们对哲学概念本身的界定。俞吾金教授以海德格尔对于哲学研究对象和实证科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为依据,将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一种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哲学,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这种说法无论从文本依据上讲还是从逻辑上讲,都是不能成立的。俞吾金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中央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相关译文作了修改,但他对译文的五处改译要么是画蛇添足,要么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