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舍勒和海德格尔都放弃了死亡的经验性观点,认为死亡是自我生命的本质组成部分,不过,舍勒把死亡归属于意识的直观确定性,而海德格尔把其归属于此在的存在。二者都把死亡奠基在不同客观时间的现象学时间,不过在舍勒那里是内在时间意识,在海德格尔是更加复杂的时间性。二者都区分了本真的死亡观和非本真的死亡观,不过,对非本真性死亡观的批判在舍勒那里体现为对现代欧洲人的批评,在海德格尔那里体现为对常人的批评。  相似文献   
62.
黄茂文 《阴山学刊》2006,19(4):82-86
艺术问题是和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在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中,它预设着“理念”和“主体”等认知范畴,因此形成了在本质上以现代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审美艺术观。海德格尔一反这种理论传统,力图在人与宇宙之间重建一个非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意义空间,因此提出了一种天、地、人、神共在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在质疑现代主体性观念的同时,使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系,对于深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来说具有深远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63.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基础,还是以存在论、实践本体论作为哲学基础,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性质。"实践存在论美学"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思想基础,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4.
张福海 《北方论丛》2012,(2):134-137
海德格尔所说的原诗是对世界生成的源初统一性和发生之命运性、诗性的命名。在他那里,世界的本源性发生是一种诗性的生成,而此种诗性的生成就是原诗的发生。海德格尔的"原诗"思想深化着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诗性生成的认识。他对文学五要素作出了与传统诗学迥然相异的本源性阐释。他的原诗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也要看到海德格尔原诗学思想的局限性,那就是道性有余,技性不足。  相似文献   
65.
"思"与"诗"是人类"应和着道说而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既有"隐蔽的亲缘关系",又有一条"很深的鸿沟",在"遥遥相隔"的两座山上"比邻而居"。这既决定了它们"对话"的必要,又提供了它们"对话"的可能。通过"思与诗的对话",人类可以重新达乎"诗意地栖居"。这种"诗意地栖居"乃是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实现的。"思"与"诗"的分离导致了"语言本质"和"诗意栖居"的双重失落,而"思与诗的对话"正是人类"追忆"和"重返"精神故园的道路。  相似文献   
66.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真理冲行创作论,石涛在《画语录》中把神遇作为创作核心论,尽管两者有着中西传统文化异质精神,但具体论述的内涵却有对话和相通的可能因素。本文拟从创作实际情况出发,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形态给以解构和比较,旨在阐明“真我”与“真画”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7.
钱钟书的"不隔"说,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趋向一致.而后者突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理性的强调,突出了直观的作用与价值,并将人引向与事物的一体化世界.在这一意义上,海氏的哲学可以显示出钱氏观念的跨文化意义,尤其是在翻译理论领域的意义:突出直观意味着,人与人的"不隔",文化与文化的一体化;与此同时,语言已经减弱它作为跨文化媒体的居间分离作用,显现出某种程度的透明度,至少是在理想上.因此,通过"不隔",我们不仅可以将这一世界本能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一体化的面目.这也才是语言的可译性的基础.没有这种一体化,翻译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不隔"中可以找到翻译的始基,它的原点,它的"原本".因此,钱氏的"不隔"说不仅可以指向事物的真实,而且还标志着翻译的可行性,其理论意义是巨大的.在与西方哲学的新动态相互一致的情势下,"不隔"的形而上性格显现出了它应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68.
存在遗忘、神性隐退以至上帝隐匿的虚无主义时代里,海德格尔毕生所思的问题是:如何唤起人对存在本身的追忆?如何适宜地安置人(此在/Dasein)的栖居?至迟从1934年起,荷尔德林诗成为海德格尔运思的决定性推动力。以《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为主要考察对象,关注海德格尔疏解荷尔德林诗时阐发的"微言大义",分析这种"微言"的形成和推衍,以图窥视海氏"大义"的精神品质全貌。  相似文献   
69.
海德格尔对诗和艺术作品的思考渗透着他对于存在问题的真知灼见,他从分析作品之物性开始,进入到物与作品的中介亦即器具的分析中.然后追问那使器具之器具性敞开的东西.最后,他认为作品之创作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创建大地.这样,世界为显为明,大地为隐为暗,两者共同构成为作品之存在.  相似文献   
70.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是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认为消除技术对人的奴役在于消灭其资本主义应用方式;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其本质在于构架,在语言层面上形而上学地把技术拯救归结思、诗意的存在。二者相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