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9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胡锦涛对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胡锦涛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理论成果,着力加强党的执政理念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开展执政理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观和代表观,做到公平正义,不断创新并保持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先进性,将执政理念转化为执政机制,确立有效的执政治理结构,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寻求更多实施执政理念的载体,必须实行"阳光执政",自觉接受对执政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2.
明清时期《水浒传》研究格局主要由传统的文献学手段、晚明以降的评点式研究、思想评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等方法所支撑。20世纪初以来,现代意义上"水浒学"的形成与丰富,虽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种种西方理论方法的引进与采用,但传统研究方法的优势并没有被完全取代:在《水浒传》的成书、本事、版本及作者等方面,传统的文献学手段依然是最主流、最有效的途径;序跋式批评则在现代《水浒》传播中蜕变为"出版说明"、"前言"、"编者的话"等形式,仍旧发挥着"批评"的功能。20世纪初以来的《水浒传》研究多次被卷入政治斗争,其实也与明清时期《水浒传》思想评论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03.
新诗,也曾称为白话诗、自由诗。但"新诗"一名不能标明其任何文体特征,"白话诗"古已有之,"自由诗"在格律体新诗出现之后已不能概括全部新诗。人们目前能够想到的命名,如"现代汉诗"、"现代诗"、"语体诗"、"西诗"等,都不大得体。"胡诗"虽然比较传神,却不大可能被普遍接受。故这一诗体,还是叫回它最初的名称"白话诗"为宜。  相似文献   
104.
“芸”考辨     
《说文解字》是研究古代农作物词最早的弥足珍贵的资料库,可以结合其他文献古注和考古实物对其所收词语进行考辨。历代古注、字书以及当今学者对"芸"有不同的说解:"芸"被释为"香草"、"芳菜"、"芸蒿"、"芸香"、"芸薹",等等。作者根据《说文》的解释,结合古注、植物命名理据及农学、中药学等的佐证可知,《说文解字》中的"芸"不指芸香、芸薹,而当指伞形科植物"前胡"。  相似文献   
105.
胡绳对以史料见长的史家一贯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的工作只是停留在史学研究的初始阶段,但这并不表明他不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而是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史料工作,在对史料进行考证的同时对其价值的高低做出评判,强调史料要为观点服务。  相似文献   
106.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在文学、思想、学术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诗歌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新诗运动是中国诗歌转型的开端,回顾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胡适是不能被忽略的。他以大胆的"尝试"精神,引领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7.
女性主义要求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评价与提升,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的女性读者。赛珍珠是首位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翻译为英文的译者,作为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又精通中国文化的女性译者,她在翻译过程中对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08.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发生而言,苏雪林认为西方思潮对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影响应是主要因素,而胡适敏锐地从古文向白话文的转换入手,认同"语言"革命是"文学"革命、"文化"革命之先声,周作人则更多倾向于"言志"这一传统诗学精神在社会变革期的反映,认为"五四"与明代文学革命运动如出一脉。三种不同的"五四"观,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理"五四"这一学术命题。这反映了"五四"所产生的动因乃是"启蒙性"而不是"革命性"的,无论同时代人如何解读"五四",其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启蒙",苏雪林对于"五四"发生之解读,在更高层次上囊括了胡、周二论,是相对全面的。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五四"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了白话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进而导致政治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9.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然而,关于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应从孕育到萌芽、从提出到基本形成、从丰富发展到形成体系三个阶段来详细论述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这对于人们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目前全党上下正在掀起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有关部门宣布有六大依据确认曹操墓葬,其中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的八块石牌,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然而,说曹操"挌虎"于史无据,不可相信。今安阳大墓出土的诸多文物,亦非曹操《遗令》中说的"敛以时服。那么,墓主人真的是曹操吗?"魏武王"会不会另有其人呢?从研究"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石牌入手,遍稽史书,居然有所发现,找到了安阳大墓的真正主人——后赵石虎。并就这个问题兼及"七十二疑冢"问题,提出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