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4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杨兴民 《云梦学刊》2005,26(4):101-102
剪纸,大都运用于喜庆、节日,多带吉祥和喜悦之气象;凿花主要运用于服饰刺绣底样,凿工精巧,风格灵秀。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凿花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犹其是黄靠天等一批艺术家,创作独具风格,将此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相似文献   
92.
关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生平事迹的记载 ,基本上集中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三部书中 ,但三书所述多有差异 ,甚至同一部书中也自相矛盾。本文就黄巢生平的 2 2件大事进行了考证 ,指出了各书记载之谬误所在 ,并澄清了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93.
范阳阳 《唐都学刊》2012,28(6):92-95
鲁迅是现代历史语境中对"牺牲"意识有着深刻体悟与自觉承担的作家和思想者。他在《呐喊》中所表现的是先觉者为大众自愿牺牲后所遭受的不被理解、甚至被大众所利用、嘲笑的主题,《彷徨》表现的则是先觉者在改革主张受到挫折、打击后退回家庭生活时甘愿为亲人牺牲而最终仍无法得到爱的主题,即"为爱而牺牲"的主题,而且在《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作品中表现出这一思路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94.
试论汉初道家思想的宗教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初形成的“黄老之学”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后与盛行于民间的神仙方术思想融合,演变为黄老道。在东汉后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终转变为道教。汉帛画及古代丧葬文化和道教养生学,正是黄老学对道教形成的影响的外化。  相似文献   
95.
黄万华 《晋阳学刊》2007,(2):115-118
黄锦树的“旧家系列”“马华文学史系列”“星马政治狂想曲”等小说在青春原欲的宣泄中突入被视为创作“禁区”的政治历史,并自然地转换成文化的“招魂”,成为大马华人命运的真实呈现。他在历史倾听中赋予回忆以生命本体的意义;他以才情丰盈的小说形态表达出挑战传统的南洋经验,探寻着马华文学的始源和归宿;他以诡谲狂野的风格叩问着政治叙事的极限,以此扮演“五四”传人的角色。他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由此,他呈现出马华新生代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6.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其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论述其“有法之法”的理论内涵,并着重探讨其中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及读书用事的主张,认为黄庭坚的“有法”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法”,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文章具体分析了黄庭坚所谓“好诗”词风的内涵,指出其词内蕴了江西诗风的二重性:既具有瘦劲典雅之气骨,也具有蕴藉静穆之意韵。气骨偏于诗质,意韵则是对词体内质的回溯和深化。黄庭坚正是以这种词风,参与了词中“宋调”内质的重新建构,并由此获得了词史上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8.
关于《黄庭经》内外二景经成书先后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黄庭外景经》先出之说可以得到三个方面论据的支撑。首先,《黄庭外景经》原为天师道典籍,并且现存的金石文献显示,内外二景经在遣词上有着明显的完善过程;其次,内外二景经传经祖师和说经道君在仙真谱系中存在品阶差异,说明《黄庭内景经》为上清道士所构造;再次,《黄庭内景经》中存在的众多有关上清道法的术语,在《黄庭外景经》中却全然不见。这些道法阶次上的差异,显露出置上清派于天师道之上的隐秘判教意图,可以进一步支持《黄庭外景经》先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
在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中国青年党的地位十分突出,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派的“中坚”。中国青年党创建之初,并非以反共作为直接和唯一目的,但是当事人的回忆以及学者的研究均将其创建直接与后来的反共联系起来,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事实上,中国青年党的创建是一群留学欧洲的年轻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道的书生报国行为,而1923年的山东临城劫车案和曹锟贿选大总统成功则是诱因。但由于其国家主义理论存在缺陷,尤其是将革命的同路人——共产党视为敌人,逐渐偏离了建党报国这个逻辑起点,最终以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00.
格调论在清代乾隆时期最为盛行,沈德潜为其盟主,黄子云为其同调,两人互相呼应,在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人格与诗格之间的关系、拟古和新变、尊唐学宋、拟议变化等方面具有许多的相同点,但又各有特点。黄子云为清代格调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