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92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1.
This article draws on analysis of data generated by way of an ethnography of fell running in the English Lake District and suggests that participants who have lived and run in the area for many years experience a particular mode of aesthetic. The Lake District has long been valued for its outstanding scenery represented in the aesthetic of the picturesque comprising relatively static landscapes that should be conserved. Established fell runners who have run in the area for many decades apprehend and appreciate the landscape in more complex, rooted and situated ways. The anthropologist Ingold, distinguishes between landscape and landsceppan, and this insight is instructive for grasping the way in which the runners do not simply scope scenery but work with the land: they shape it and are shaped by it. Fell runners are elements with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along with walls, sheep, becks, sun, rain – what Ingold evocatively calls the ‘weather‐world’ – are mobile. Movement is central to their aesthetic, they enjoy not so much the scenic but rather a fellsceppan and do so through their fast eye‐gait‐footwork and their lively, variable occupation with the terrain. The fells infiltrate and interpenetrate the runners and movement through the fells generates a somatic aesthetic. The pleasure in turn breeds existential capital an embodied gratification that serves as an attractor that binds those who appreciate feelings of being alive with and in the fells.  相似文献   
12.
刘忠 《晋阳学刊》2005,7(3):97-100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代中晚期.进入20世纪,在"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诗经"湖畔派"诗人的倡导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走了一条不同于古典形态的开放、自觉道路.  相似文献   
13.
环太湖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正进入以全面深化改革、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全面深化发展阶段,面临着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面、进一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建设差距、与市场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文化发展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进一步耦合等新挑战、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沿着市场化、产业化、均等化、共享化、自主化、民主化、公平公正等现代化发展方向,从体制创新、农村内生发展力量积聚等方面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更高层次推进环太湖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虚构的悖论”是当代美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了解决审美经验中真实情感与艺术虚构之间的不协调性,一些美学家主张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反应是假装的,另一些美学家则主张艺术虚构具有想象性的真实.本文试图用身心关系理论来解决“虚构的悖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功能的猜想,即艺术的目的就是维持身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在上海图书馆古籍部新发现的柳亚子辑《分湖诗钞》手稿的内容和编排,并考证了柳亚子编辑这部手稿的时间及未能定稿印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早期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全面的人,强调以教育为信仰,注重团体生活的锻炼。但这种教育理想在当时客观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他早年在江浙一带处处碰壁,白马湖春晖中学是朱自清早期教育理想最终破灭之地。教育理想的破灭,不仅使朱自清经济陷于贫困,而且形成了他的刹那主义。此期的创作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鉴湖区域越文化内涵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以越文化元素提升鉴湖个性和品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1943年日军趁发动鄂西作战和常德作战之际 ,两度侵入洞庭湖区 ,并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对湖区实施了空前的浩劫。日军的浩劫使湖区人民蒙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同时它也充分暴露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极端野蛮性和反人类本质。  相似文献   
19.
在晚年的贫困面前,陆游大胆地突破了封建士大夫思想的束缚,积极投身到当时江南地区方兴未艾的农村市场市镇发展热潮中并使自己家庭的生活得以改善。在陆游的“镜湖诗”中有不少篇什以自叙的方式记录了陆游本人和他的家庭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的生存状态和应对措施,本文意在通过对这部分诗歌的分析,全方位地了解诗人晚年围绕农村市场的活动轨迹,进而获取极为宝贵的了解南宋时期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农民生活生产和思想观念所产生影响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