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8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民国时期,吴佩孚和康有为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名人,在张勋复辟事件中由对立而相知。康之所以对吴极力拉拢、借重,一是希望借助其军事力量实现他君主立宪的美梦,二是由于两人都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三是康认为与吴有一些相投之诉求。吴对康若即若离的原因,一是对当时局势有着清醒认识,二是对康的政治主张不敢苟同,三是借康"文圣人"的名望装点门面。康、吴二人冲破文人、军人之界域践行理想,尽管均以失败告终,然其中所昭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如吴佩孚的一统主张、康有为的军权认知等等,都在历史演化之中成为隐含的积淀,合力铸就民国进程。  相似文献   
92.
康有为作为晚清儒学大师,自小深受家学、师学的影响与熏陶,再加上其博学多才,从而打下了深厚的儒学根基。因而,在康有为的变革思想中透露了较强的儒学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坚持儒学的主体地位;在变革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将治经与变政结合起来;在尊崇孔子的基础上,对孔子形象进行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93.
禽康灵为纯中药复方制剂,对鸡具有防病助长的作用。试验表明,应用禽康灵的鸡发病率、死亡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低25.22%、11.17%;试验中,试验组各批各小组平均体重较空白对照组多增重24.5g、91.0g、108.0g、10.5g、24.3g和61.2g。  相似文献   
94.
<都城纪胜>与<古杭梦游录>为一书二名,<都城纪胜>是此书的原名.到明代,文人认为宋人偏安一隅,醉生梦死,其都城虽在杭州而有渎其名,为警醒世人居安思危,故而改其名为<古杭梦游录>.清代修<四库全书>时,收录的清曹寅<楝亭十二种>本的<都城纪胜>远比<说郛>、<说集>等类书完整,因而广为流传,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承认,<古杭梦游录>一名也随之逐渐湮灭,不被人所知.  相似文献   
95.
在词学专著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中,孙康宜先生运用文体学方法对花间词派的两位代表人物温庭筠和韦庄之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依照语言诸因素的组合方式和相关原则,孙康宜先生对温韦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彰显了花间词独特的结构原则,并以艺术的眼光,揭示了作品的文体风格和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96.
嵇康的养生道德观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对人和人格本身进行探讨。提出了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核心内容的养生伦理。不仅从理想人格和哲学层面上探求并形成其独特的养生道德理论,开启了教育伦理研究的新思维,充满了鲜明的批判意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对于人们从中探寻"感悟人生,完善人格,保全生命,坚持节操"的道德修养道路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7.
妇女观是康有为庞大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禁缠足、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兴女学、妇女应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五个方面论述了康有为妇女观的主要内容和时代性、空想性、矛盾性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8.
徐隆 《阅江学刊》2013,(1):87-91
对于不同时代的生死观念而言,最直接的表达莫如文字,但图像资料或可使人们对当时的生死观念有更多一层的理解。南京西善桥宫山墓中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为主题的壁画(简称“七贤壁画”),是同时期墓葬中该主题壁画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幅,人物刻画各具特色,为了解魏晋风度背后士人矛盾的生死观念提供了形象的素材。以嵇康和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其生死观形形色色,实质皆是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探寻。  相似文献   
99.
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第一次全面梳理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本土文化予以整合的时代。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康有为、梁启超的观点相去甚远:在对诸子百家关系的认定上,康有为宣称"百家皆孔子之学",梁启超认为老子、孔子和墨子是中国文化的"三位大圣";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上,康有为以孔教称谓中国本土文化,梁启超则直接使用国学概念。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思想侧重。  相似文献   
100.
魏象枢作为清初的理学名臣和汉族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在将理学付诸实践等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他潜心理学,教化乡人,整顿社会风气;弹劾贪官,为国举荐人才,整顿吏治。与顺治朝相比,康熙朝推崇理学,着意对满汉关系的调整。魏象枢在顺、康两朝仕途命运迥异,展现出两朝治道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