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通过当时朝鲜知识文人和统治者对《四库全书》的不同认识和看法以及李朝后期文学创作和文体的变革,揭示《四库全书》给朝鲜文坛带来的巨大影响:当时朝鲜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统一文学思想,提倡使用纯正文古文体,但这一主张遭致朝鲜文人的反对和抵制。  相似文献   
32.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辜鸿铭曾经享誉德国,期间,相对于德国哲学界和神学界对辜鸿铭的高度关注,汉学界反应比较平淡,对他的评价也不高。联系到辜鸿铭对西方汉学的激烈批判立场,德国汉学界对辜鸿铭的冷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33.
四库全书《诗类》五种提要有同有异:书名同,卷数异;有无修刻者;字数篇幅差池;剖判汉学、宋学异辙,并打上颂圣烙印;《四库全书总目》所论有时未为公允。各提要著录之卷数差池有三大主因:一是乾隆下令对书籍的抽毁、删窜等等;二是书前提要纂写时间与书籍编成时间有分异;三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撰者未如实著录书籍之卷数。各提要内容歧异之原因在于义理学之儒者逐渐退隐,汉学派主导了经术舞台,表彰汉学,抑黜宋学。援引错误、表述错漏之原因是编纂者未尽能比勘核查群书。  相似文献   
34.
宁侠 《阴山学刊》2011,(6):27-33
"四库禁书"乃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的禁书活动与所禁书籍之简称。基于梳理百余年来在禁书书目汇辑、禁书活动过程、禁书期间文字狱、禁毁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为该研究尚需充分解读档案材料,转换研究视角,进一步明确禁书原因,澄清"禁书"概念,深入解释禁书过程。  相似文献   
35.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个性的保守主义者,他以西方化的视角审视和接受中国文化,又以儒生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向西方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被西方社会奉为中国文化代言人。文章以辜鸿铭独特的思想构成为关注点,以此为基础解析辜氏保守主义思想的独特性,明确其西方化的思想本质和评定其人文关怀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6.
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如康有为、严复,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如辜鸿铭,晚年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并非“倒退”或“堕落”。表现在康有为、严复和辜鸿铭思想中的所谓“历史的怪圈”,其实一点也不“怪”。他们思想的演进轨迹完全符合个人知识文化素养的本质规定性,完全符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强大生命力的释放规律,完全符合思想大家的个性化特征。学术界所谓规律性“怪圈”论,其实是因为自身的认识陷入了不自觉的误区。  相似文献   
37.
论沈括的"天人相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天人相分"以它独有的方式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沈括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及时地将"天人相分"思想贯彻到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大胆实验,勇于创新,遂成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因此,认真挖掘沈括"天人相分"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北宋科技发展的内因与动力,不无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8.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乾隆时期一部大型的官修目录,收书万余种。《尔雅》是一部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原典,自汉代开始就有不少人为之作注。但《总目》对《尔雅》在历史上的研究情况,并未能做到辨其学术、考其源流,而从类目调整来看,它却是我们研究学科发展演变轨迹最好的助手。《总目》对《尔雅》研究中一些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精当且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值得今人探求。  相似文献   
39.
汉语中五味的名称,上古是“甘、苦、辛、成、酸”,后来变成了“甜、苦、辣、成、酸”。除了“咸”古今义没有变化,没有引申义外,其他4个词的引申义古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0.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居,可推断寿丘在南方。黄帝代神农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后又与蚩尤南北分治,因而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帝战胜蚩尤后代神农氏为天子,其都位于南方,其死后也葬于湖南黄陵,而群臣葬其衣冠于陕北桥山。其子孙有二系,昌意—颛顼—鲧—禹一系当在中原,而玄嚣(青阳)—帝喾—帝挚—帝尧一系当在南方。南方文化北上中原有较多地下遗存证据,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与黄帝北上大体相应。黄帝南北子孙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