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24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新时期以来 ,湖北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且呈现重摹外在现实轻言内心心理、重规范传统轻实验创新的特点。近年出现的青年作家张执浩、李修文、肖班继承又丰富了湖北的小说创作 ,被批评界纳入“后先锋写作”范畴。本文对三位作家的创作姿态、表现方式、审美精神等方面进行探寻 ,展示他们为湖北小说创作提供的新质  相似文献   
82.
李希凡新时期的《红楼梦》研究,不仅体现在他时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那些基本观点的进一步阐发,更体现在他对《红楼梦》艺术世界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较为深入而系统的评论,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红楼梦艺术论》与《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李希凡力图于坚守以往成说的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并在艺境探微和人物论方面取得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83.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与南昌起义的关系十分密切,为南昌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南昌起义的首倡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是南昌起义经验教训的重要总结者。  相似文献   
84.
贞观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民族关系是体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表现,为此,简要分析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85.
将城市的环境治理与一个国家万世太平的隐喻,以及由此衍生的人民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问题联系起来,老舍的《龙须沟》可以说是开了先例。作为一种城市景观,"龙须沟"呈现了"旧中国"的残破形象,因此"龙须沟治理"与城市改造的文学叙述包含着意识形态重构的重要意义。此外,《龙须沟》还在"新北京"的城市蓝图中呈现了社会主义城市的现代性,它既包含着历史记忆的档案功能,又具有政权合法性建构的抽象寓言意义。  相似文献   
86.
李觏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思想家,在李觏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经济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李觏非常重视土地问题,土地思想是李觏经济思想的核心。针对当时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引起的社会危害,李觏也提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看法。他的土地思想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从分配角度分析,主张平土均田。后期主要从生产角度批判土地兼并。李觏提出了"平土均田"、"井田制"、"农业劳动力"、"尽地力、广垦辟"、"限田"等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87.
“治国之实 ,本于财用”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前提 ;“守国之度 ,必重教化”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 ,礼刑并用 ,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核心。以此为切入点 ,对李觏的治国构想加以系统的整理 ,以期推动学界对李觏思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8.
张保宁 《唐都学刊》2006,22(2):64-68
白描手法是李清照词作中最常用、最娴熟的艺术手法。李清照的词不仅用白描手法来抒发内在的情感,而且她的词的外在形式也是白描化的,这与她主张词要用典、铺叙等并不矛盾。李清照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善用动词白描,化静为动;善用叠字、叠句白描,情意缠绵;善用问字白描,语意深长;善用对话白描,形象逼真,善用本色语白描,亲切自然,填写出许多情真意切、哀惋动人的词作。她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其填词主张。  相似文献   
89.
徐东日 《求是学刊》2007,34(3):140-144
李德懋是一位崇经溯古、注重实际和实用的朝鲜朝后期的博学之士,他力求以“博”、“约”去克服朱子学末流的“偏”、“弊”,同时善于运用“训诂”、“考证”等考证学治学方法,破除迷古偏见,从而开创了朝鲜古书辨伪的新风。  相似文献   
90.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竹内好写作《鲁迅》时的重要参考文献。“竹内鲁迅”的一些批评意见虽然受到李长之的影响,却又有别于中国鲁迅研究的正统观念,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回心”、“挣扎”、“抵抗”的鲁迅形象。它们影响了20世纪日本的鲁迅研究,也为中国的鲁迅研究提供了来自异域的文化批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