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先秦道家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揭露人类文明的局限性,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是从语言与政治效果的关系方面论证语言的局限性。老子提示了语言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了"善言"的思想,并据此得出"行不言之教"的救治社会的策略。庄子从言意观、名实观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并以"三言"说化解老子哲学中言与道的紧张关系。庄子及其后学对于语言意义的认识,完全转向了言说主体上面,消解了语言达意的社会性及其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2.
老子思想在本质上并不反对仁,相反,老子提倡一种超世俗的、符合自然之道的仁.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认为最高境界的仁应该表现为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仁而不自知,仁而不以为仁.而孔子谈到仁的时候,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仁的自发性、内在性的追求,强调仁由己出,仁者安仁.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孔老二人在仁的主张上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就是要深刻体会其“为道”“为学”思想的大智慧及其管理深蕴,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04.
自然说是我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是集诸家关于诗歌自然风格的有关言论而成。作为一种诗学理论,它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渊源,具体说,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以儒佛思想为补充的传统哲学思想的衍生物,与三者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论老子的明哲保身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动荡、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个人置身其中,常有朝不保夕之感,于是,如何保全个人的生命便成为老子关注的一个焦点。老子的明哲保身思想包含重身轻物、知足知止、功成身退、韬光养晦、委曲求全等内容。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先秦老庄建构“道”的哲学体系,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宁静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由此,老庄阐述了合“道”的整体幸福、悟“道”的精神幸福和法“自然”的真幸福.这种幸福观对缓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作者阅读《清末民初北京天桥的坤书馆》一文后,针对该文的内容和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清末民初的坤书馆是以演唱莲花落和时新小曲为主的带有色情意味的娱乐场所;坤书馆和落子馆是同一事物共时性的不同称谓,其中的女艺人一般称呼为"唱手";天津的落子馆为评剧女伶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艺术素养上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108.
德国被誉为一个哲学家的国度,其近现代知名哲学家从康德、黑格尔再到海德格尔,无一不深受《道德经》的影响。他们对老子思想的接受,则是通过各时期的各类译本。研究《道德经》在德国的译介传播过程及特点,有助于准确把握那些受老子影响的德国哲学家的有关思想。《道德经》在德国的译介传播经历了16至20世纪的“神学宗教化”、20世纪至二战初的“科学化”和二战后至今的“生活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9.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现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之中,历来学人多以“权谋”思想目之。然而,核之三十六章原文与《老子》之其它篇章,皆无“权谋”之相关论述;反而同章之“微明”概念、“柔弱胜刚强”之思想、“利器”之意义指向等,频频见诸其它章节,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无物”、“无欲”、“无为”之反向运动趋势,符合《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的“无为”主张。而作为三十六章的收尾之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就是本章所提到的各种要素的归结,即“无为”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0.
意象是美学、文艺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核心范畴。现代学人意象研究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以直线演进的方式描述意象理论的形成史,忽略了由指示意义的符号向审美范畴转化所需的中介环节。在《周易》系统中"意"象"之间存在着线性的逻辑关系,而《老》、《庄》系统中的"象"和"意"属于非线性的心理感应关系。"山水以形媚道"命题的提出和"取之象外"的艺术实践,推动两个系统的理论汇流。在"意"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转化生成"象"意"道"之三维结构。由"意象"内涵中孵化出"意境"概念。"意境"是"意象"的自然延伸,"意境"的产生标志着"意象"理论的成熟。意象批评短于动态的历史分析,在意象研究中应补充历史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