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省城中等工业学堂“三杰”——赵师梅、赵学诗、陈磊虽不属于领袖和头面人物,但在武昌首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革命军旗的绘制者、革命团体的重要骨干、武昌首义的组织者、革命政权组建的参与者。阐述他们在武昌首义中的表现,有助于揭示革命领袖、骨干与革命青年之间、革命青年与这场革命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从而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相似文献   
42.
类书对一时代普通人的知识结构、文化趣味以及思维方式均有影响,所以通过唐代三部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情况,考察类书与陶学的关系,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唐代对陶渊明的认知与接受。唐代类书接受了钟嵘关于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论述;对陶渊明诗文的辑录方式,使其具有选本批评与摘句批评意义。唐代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为读书界提供了相当的知识与思想资源。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唐代类书的编者见识高,选录全面,评价公允。  相似文献   
43.
作为历史学家,白寿彝早在1930年就开始朱子学的研究,并对《朱子语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对于《朱子语类》形成过程的研究及其创新,并不比后来影响很大的胡适所撰《〈朱子语类〉的历史》逊色;他对于《朱子语类》不足之处的分析以及对其所做的整体改编,还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无疑能给与今天的《朱子语类》研究很多启发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4.
雷锋精神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它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是践行雷锋精神的有效契机.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基本情况良好,但仍存在着市场经济与无私奉献、物质丰富与道德崇高、社会价值多样化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可以从长效性、立德树人和人文关怀三方面推进新时期学雷锋常态化建设,为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5.
近几年微博中不断出现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这些事件借助微博平台不断扩散和发展,最终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力,引发"蝴蝶效应"。针对这一现象,以"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为例,运用传播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微博舆论中"蝴蝶效应"产生的原因、"蝴蝶效应"所需要的变量以及在微博语境下的表现。  相似文献   
46.
累之类别与特征——汉魏六朝文人生命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累是产生于道家的一种观念,中古的时候经过玄学的推动与佛学的影响成为当时文人的一种共识,其艺术创作中大量的累的语码与对累的厌弃,表明当时文人对艺术化生命状态的期待,并由此影响到了文人的人生选择与情趣.  相似文献   
47.
“层累”理论是对上古记叙史学形成轨迹和发展规律的描述与揭示。当代西方学者、日本学者对上古 神话史学、宗教史学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理论。但它的意义不限于上古记叙史学的范围,还可用于整个历史学研究, 用于神话史学与宗教史学研究,甚至用于认识史学或意识形态史学的研究。此外,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 这一理论的价值也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8.
"比德"是古代中国人观照自然的一种独特方式。比德的目的不在于关照自然,而在于"德法自然"。其理论内涵远远超过了学界所界定的自然审美观范畴。"比德"的范围很广,不限于山水玉石花草树木,还包括学界所忽视的飞禽走兽,其影响甚至渗入了古代的礼仪习俗。"比德"的思想根源是"天人合一"自然价值观,其思维方式则是"引譬联类"的类比联想。  相似文献   
49.
典型示范是雷锋精神的时代载体,当代大学生需要以典型示范来重塑雷锋精神的时代特质,通过树立典型、第二课堂教育以及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等方法,让大学生自觉继承雷锋精神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生命。  相似文献   
50.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由斯宾格勒首创,汤因比继之.这种西方史学的新说,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中国已有整整80年,它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回响.文化形态史观对40年代初战国策派的影响深刻,林同济与雷海宗接纳与改造了它,并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对战国策派学人在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上的地位应作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