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59篇
民族学   55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860篇
理论方法论   140篇
综合类   4099篇
社会学   4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400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光复会第三号领袖人物李燮和的功劳最大,但他在随后争夺沪军都督时首先被排挤出局,则是他自身诸多不足所造成的。李燮和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顾全革命大局的高姿态值得大书一笔,这是整个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个亮点。后来的国民党官方史学家们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刻意贬低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与贡献,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22.
曾国藩的诗歌创作以他结束十年京官,出京创办湘军为界,前期仕途平步青云,言大志抒豪情;后期饱经沧桑,诗风趋向“冲淡之味”。他灵活化用古诗,加以改造为己有。曾诗有三种类型:“言志”诗高尚雅正,表现治国平天下的博大情怀;“怨愤”诗揭露社会黑暗,张扬着批判锋芒;“缘情”诗寄赠送别,感怀述事,抒发政治文人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23.
在皇权政治复归、士族政治势力逐渐被边缘化的南朝,士族文人为维护其门第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向学术文化的深广处开掘,博学融通,试图以繁密、新奇的使事用典建构文学的防线,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诗以用事为博"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4.
论盛唐声诗和绝句为唐曲词发生的前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延续了初唐的去音乐化运动,古风中的乐府和歌行盛行,造成了音乐消费的空缺,以七言绝句为代表的声诗大量涌现以满足对声乐歌词的需求,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中唐时代,直到词体形式的代兴,才渐次出现了词体取代声诗的现象,因此,盛唐绝句声诗的兴盛可以看作词体发生的前夜。  相似文献   
25.
司马相如创立的汉代大赋被认为是对西汉盛世的颂美之作,但从辞赋的抒情传统、西汉文人普遍的境遇以及司马相如自身的遭际来看,在司马相如的盛世颂歌里还有一种无法掩藏的盛世文人的失志之悲与幽怨情怀。  相似文献   
26.
1938年夏天,美国年轻学者科尼利尔斯·奥斯古德为了履行与燕京大学的合作计划,不远万里来到滇池西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调查.1961年,他开启尘封的笔记本,整理旧资料,补充新文献,完成了<旧中国的农村生活:对云南高峣的社区研究>.70年过去,重温科尼利尔斯·奥斯古德的研究历程,我们仍会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7.
诗词意义可区分为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与诗意意义的解释与描述。论述诗词的诗意意义的构成方式 ,指出诗意意义的解释和描述比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更接近于对诗词本身的把握 ,但这种接近对古典诗词的把握来说 ,还隔着两层 ,即文字文本诗意经验层和声音文本诗意经验层。  相似文献   
28.
我国古代诗歌意象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萌生期、成型期、繁盛期、深化期、完善期;其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喻象性、张力性、审美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9.
臧克家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艺术追求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坛有其独特的个性与价值。他的现实主义个性化特质,突出表现在意象化的细节真实描写和诗歌语言方面的“苦吟”风格。  相似文献   
30.
池莉生活和创作心态朴实平和,这就形成了她独特的平民创作风格。对她创作主体意识的阐释,本文从母性意识、城市情结和真实的自我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