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4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315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51.
从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时期陶器的主要器形、陶质陶色、制作方法、纹饰等方面对比研究,从陶器的角度分析两个地区的先民是否存在文化交流。通过初步研究表明辽西地区的彩陶受到了甘青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彩陶的影响,甘青和辽西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2.
徐特立在江西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工作期间,除担任教育领导工作外,还积极开展青年工作,赢得了"老青年"的赞誉。徐特立对青年的地位和特点、青年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等,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徐特立青年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教导青年学习文化知识、关心青年的个人生活状况等。徐特立的青年工作理念、原则、方法,对做好当前青年工作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3.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的放宽,使基督教在全国快速传播,同样在东北地区的传播速度也在加快。基督教在东北地区的快速传播对人际关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与全国相似的普遍性,也有东北地区的特殊性;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正确面对这些影响,恰当地加以引导,会有益于基督教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的东北社会以及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4.
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对人口内部均衡发展概念进行界定——在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内部影响因素在发展数量、质量等方面逐步实现均等或协调,而这种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且不断的由低级均衡向高级均衡发展演替。在此基础上从人口发展、人口内部均衡度、人口内部均衡发展梯度、人口内部均衡可持续发展度四个视角构建人口内部均衡发展评价模型,并对西部地区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1)2000~2007年间,西部人口发展、人口内部均衡度及人口内部均衡可持续发展度呈增长态势,其增速高于同期全国水平,且西部各省间发展差距较大;(2)西部地区人口发展水平较低,位于0.48~0.59之间,属由启蒙后期进入过渡前期阶段;(3)西部人口内部均衡度低,位于0.35~0.42之间,属由轻度失调进入濒临失调阶段;(4)西部人口内部均衡可持续发展度较低,位于0.455~0.544之间,属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5.
西部地区农民新农保参与意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金磊  贾金荣 《西北人口》2011,32(2):107-110,118
本文基于农民微观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对西部地区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年龄、健康状况、个人年收入、家庭劳动力数、家庭男孩数、家庭女孩数、家庭承包土地数及是否了解新农保等变量对农民参保意愿影响显著;性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从事职业、家庭人口数等变量对农民参保意愿并无显著影响。与已有对东部地区农民旧农保参与意愿的研究结论相比。西部地区农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有其自身的特征。政府部门应针对当地农民的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积极探索并总结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实现预期的全覆盖目标。  相似文献   
56.
巴蜀地区是一个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相对封闭、稳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公元3~6世纪,巴蜀地区的史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私家撰史上。从总体上看,当时巴蜀史学的基本状况是私强官弱,即主要以私人撰述为主,官方史学明显衰微,成绩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57.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范畴呈现"多型态"表象与"多层次"结构,亟需从跨学科的广义交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我国西部民族区域在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都复杂多样,为"多型态"研究提供了最理想与最丰富的田野.在上述"广义交叉视角"的透视下,可以探索一种符合新发展观的、凸显区域和民族特色的"多型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8.
Research shows that individuals living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express more negative racial attitudes than those living outside the South. Using data from The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y (N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whether key factor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ern attitude distinction are indeed more potent in the South than elsewhere. Drawing data from the 1980s, 1990s, and 2000s, we further assess whether the impact of the South has increased or decreased over tim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act of the South is negligible at best. Findings do show that place does matter for conservatives. However, in this case, non-South location matters more than the South. Relative to their liberal counterparts, conservatives in the non-South espouse more individualistic beliefs than do their Southern counterparts.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domin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59.
根据党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提出的“推进跨越式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使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现代化”宏伟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及西藏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本文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多元化 ,分析了 1 6年各因素对西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并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0.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致性理论。陕甘宁边区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依据毛泽东这一理论,综合运用行政、政策、法律等手段,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利益调节机制,妥善解决了陕甘宁边区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抗战物资财政所需,扩大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社会基础,为党解决抗日根据地社会矛盾提供了成功经验。毛泽东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和陕甘宁边区的成功实践,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