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本文对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新学科发展理论研讨会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2.
高校是专利创新的生长点与辐射源,高校专利战略实施的好坏,不仅影响高校科技实力的提升,还关系到国家专利战略的实施,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构建高校专利战略平台,有利于加速高校技术成果的转移,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同时针对企业个性化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提供全面有效的知识产权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3.
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科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大学作为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必须承担起守护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源和精神传统的重任。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而今天的大学精神被赋予了浓烈的人文特质、地缘特征及敏锐性等新的时代特征。认真审视及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是高校不断前进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和科学课题。  相似文献   
104.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有利于提升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该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阐述了建立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分析了管理与营造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机制间的关系,剖析了树立管理是服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管理重点不在管,而在‘理’,即组织理顺各种关系”的观点,目标是追求活力、生机、发展,核心是提高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形成,有利于适应性强且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5.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突出强调“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06.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塑造理论及实践既带有时代的烙印,同时又积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与精髓。汲取传统文化中人格塑造理论与实践的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青少年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塑造,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7.
朱熹美学思想是宋代美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弘扬与提升。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性质和作用并不只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而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08.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基本任务,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即从"先富论"为主转向"共同富裕论"为主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可由四个重要指标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指标;二是恩格尔系数;三是人类发展指标;四是贫困人口比例,其核心就是要共同富裕,要提高人类发展水平,提高人力资本(也就是我们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就业技能)比提高人均收入更重要。根据这四个指标对全国及其31个省、市、自治区作详细分析,并把它们放在世界各国中来考察。中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和极不平衡的。各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在正确判断省情、区情和发展阶段以后,确立本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提出和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定重大的举措,选择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9.
陪都小说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生活的全面书写,以战争史诗与生活史诗的双重小说建构达到了现代史诗的中国高度,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战时发展。  相似文献   
110.
沈超红  臧志  李敏 《管理学报》2011,8(5):648-652
通过分析《创业行动逻辑论》的产生过程,阐述了面向实践的管理研究之内涵,以明确立场,建立共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然后,根据学术传统,提出评价面向实践的管理研究成果,可以采用学术成果评价的共同标准,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解释与预见现象的有效性三大评价指标,不必另外为其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预示了面向实践的管理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