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8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131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姜夔与陆龟蒙诗歌师承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姜夔的诗歌向被认为是初学江西诗派黄庭坚,后学晚唐诗人陆电蒙。但此说由于证据不足值得质疑,首先姜夔的《自述》、《自序》、《诗说》均未言及学陆龟蒙诗,至于其同期好友杨万里赞其“甚似陆天随”只是杨个人的好恶;其次,姜夔是以“自然高妙”的诗歌理论和审美理想支撑其后期诗风的;再次,姜夔称道陆龟蒙或与陆诗风格相近主要是他们间相同的品格和相近的人生经历所致,这是与当时的时代风气、地理环境、人格精神等因素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2.
"鲁迅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符码,其生成过程与现代中国的动态语境密切相关,深刻地勾联了阐释者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形态。"鲁迅形象"是由自塑和他塑合力而构成的公共形象,对其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考察可为探索现代中国发展的社会史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3.
在退休后的近十年中,钱理群对"社会的鲁迅"与"真的知识阶级"有了更多的认识,并将其作为阐释重点。同时,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启蒙主义与民间立场,"沉入于国民"中,传播普及鲁迅精神。由于启蒙主义本身的局限与特殊时代背景的限制,钱理群的启蒙工作注定收效甚微。然而,其启蒙行为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4.
台静农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享有盛名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中展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以场景展示为主的叙事技巧、对故乡乡土民俗风情的生动描写,具有独特的悲剧色彩,这些都深受鲁迅先生影响。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影响同时又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地之子。  相似文献   
35.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里,"诗教"始终占据着第一把交椅的位置。这不仅因为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且诗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无诗,无以立。因此,士大夫家庭都将"诗教"作为家庭教育的首选。陆游即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36.
据《水经注》等古文献记载:鲁泮池、泮台与汉太子钓鱼池、太子钓鱼台同在鲁故城西南部,地理位置相近,但却分属于不同的古建筑群遗址,形状也尽不相同。明中期衍圣公孔弘绪与孔弘泰分别在太子钓鱼池遗址和古泮池遗址上修建有南池别墅(又名南溪)和东庄别墅(又名东池)。明正德、嘉靖年间"移城护庙",新建阙里城东墙恰好从太子钓鱼池和古泮池中间穿过。太子钓鱼池留在了明城内,古泮池则被隔在了明城外。清乾隆年间,在明城内太子钓鱼池遗址上修建"古泮池行宫",乾隆帝"古泮池证疑"将其地定为古泮池。由此古泮池与太子钓鱼池张冠李戴,明城外真正的古泮池遗址再也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37.
殷国明 《河北学刊》2012,32(2):80-83
20世纪初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化意识多层次的沉积地带,产生了多种文化因素交融的折叠现象,造就了新的语境和文化态势,鲁迅的思想就体现了一种多元化文化意识因素相融合的结果,突破了传统文化的界线,为中国文化及其文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38.
翻开《野草》,全篇色彩瑰丽奇幻,红色、白色、黑色、青色……构成了《野草》艺术世界中独特的色彩意象体系.鲁迅笔下象征性色彩形象的选择和色彩意境的营造,不仅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期自然与社会的风貌,而且传达出作者在这一时期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39.
在鲁迅看来,皇权思想与国民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在东亚,日本的皇权思想主要造成了主体性丧失问题,中国的皇权思想主要表现为国民性问题,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主体性问题。而这也使鲁迅从对国民性的批判转向对皇权的批判。但他的困境在于:皇权思想不但造成国民性问题,融入国民个体的灵魂,而且其所行使的功能性也融入了整个国家和现代化运动的灵魂。  相似文献   
40.
鲁迅彷徨时期失却启蒙热情,转向探索灵魂的复杂性及矛盾性,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即为其中之一.鲁迅自从文时代就倡导"诚"的精神,把它视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有效途径.鲁迅在彷徨时期却发现"诚"为虚无的存在且缺失同情的道德品质,"伪"呈现出作为伦理存在的道德意义.从对"诚"的需求到对"伪"的探寻,隐喻着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转向,表明其思想重心已由科学性的"真"转到伦理性的"善"上来,即由尼采式的个人主义转到人道主义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