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79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01.
贾宝玉的“意淫”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帼英 《南都学坛》2001,21(5):38-40
“意淫”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也是一个复杂难解的概念。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须与“自色悟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它重点包含着樊通德所谓“淫于色”的“慧男子”的意思。作为一个“浪子和尚” ,贾宝玉的一生确实经历了“慧———通———流———防”的人格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2.
汉初,作为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的道家学说广泛流传。陆贾强调遵循天道,顺天而动,倡导无为而治。贾谊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也对道家之说多有采撷和发挥。韩婴则承于道家之说,将黄老之学天道自然的思想进一步贯彻到社会政治领域。《淮南子》的出现更使道家学说得到明显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3.
论贾平凹散文的审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散在当代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为20多年来,他不断扩展散的写作内容,不断追求新的审美样式,表现出广阔的审美视野与选材能力。总括而论,贾平凹的散可以分为五个审美类型: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和化类,每一种类型都相对应地承载着他的身世,他对农乡、市井群类的感悟和对民族与人类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4.
以殷代人崇拜各类神灵的主要动因作为视角,对殷代神灵信仰现象及其所蕴藏的内在实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5.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描写,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木石前盟作为《红楼梦》的情节主线,同样是被续作者歪曲了的首先是抽去了木石前盟的思想基础——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其次是修正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条件——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知己之爱;其三是改变了爱情主人公矢志不渝的个性特点。从而抹杀了木石前盟所体现的超越时代的积极精神。  相似文献   
106.
贾平凹的文化乡土小说经历了乡土文化寻根、现代文明反思到现代乡土社会的新文化建构的探索过程.在形式上,则由写实转向意象化的手法,进而采用民族寓言的文本形式,把乡村的凋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分子对当下乡村和中华文化价值选择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107.
刘虬 《阴山学刊》2011,(5):76-81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拒绝表现前辈们热衷的那种形而上学的中国形象。将电影文本中出现的四个物象与电影意识形态要素相联系,从而指出导演拍摄电影的意图,体现了其电影的史诗性和纪实性的特点,及其对作为主题的"变化的现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8.
当代作家贾平凹叙写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古炉》面世之后,在文学界和普通的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包括一些争议。如何来阅读和评判这部作品,可谓是见仁见智。更为重要的,也许是这部作品所引发的对于当代文学及其美学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9.
整体上看,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本是纵欲主义欲望叙事的标本。他的写作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欲望书写与世纪末欲望本体化叙述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贾平凹90年代以来小说文本中纵欲主义欲望观的综合因素进行系统的考察,力图揭示贾平凹在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下逐渐走向焦虑、浮躁与沉沦的具体原因,对形成其欲望叙事的文化心理特征及精神症候作一深度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以药家鑫案为例,通过分析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因素,进一步阐述了目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