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民族学   107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463篇
理论方法论   137篇
综合类   2146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SUMMARY

Daniel Johnson discusses how the application of “restorative justice” in his own life and in the life of the victim of his criminal offense contributed to his personal regeneration and healing for his victim. Mr. Johnson challenges criminal justice policy-makers to create conditions where “restorative justice” can be employed in the broadest sense in order to do what contemporary, punitive, retributiv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are largely incapable of doing, that is, facilitate lasting offender rehabilitation and healing for crime victims and communities, and to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victim-offender reconciliations.  相似文献   
82.
孙秀伟 《兰州学刊》2009,(10):23-28
董仲舒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以天为本”,天人同类相感的“天人感应”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呈现出与先秦儒家心性形而上学不同的发展脉络,但实质上仍是对先秦形而上学继承及发展后的产物,弥补了先秦儒家形而上学发展过程中对宇宙形而上学论述的缺失,开创性地建构起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发展过程中首个形而上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3.
试论满族入关前饮食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入关前 ,正是女真兴起时期 ,战争频仍 ,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不断发展的时期 ,作为特定时期的满族饮食文化表现出等级性、政策性、外来性和不断完善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对入关后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 ,其中许多因素深深积淀于满族传统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 ,等级性的增强、诸种封建礼制的完备和对外来饮食文化接受 ,则为入关后满族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周竞红 《民族研究》2006,8(4):11-19
学界对中国国民党边疆民族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一些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也常常涉及这一问题,但是专门以国民党前身组织和其执掌全国政权之前的边疆民族观为考察对象,并梳理其边疆民族观演变过程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这一问题。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及其政党边疆民族观的走向,深刻地影响了传统中国国家的转型,特别是其最终抛弃汉族主义,提出民族团结、平等思想,坚持大中华民族新主义,对唤醒各民族意识和各民族共同推动国家转型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5.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民族研究》2003,(3):69-79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西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的“内臣”和“外臣”作了分析 ,归纳了它们在与中央政权关系上各自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础上认为 ,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 ,“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 ;并指出文献中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 ,“葆塞蛮夷”相当于“内臣” ;同时提出“内诸侯”和“外诸侯”的称呼不适合于汉代分封和民族政策 ,应以汉代习称的“内臣”和“外臣”为准。最后 ,本文归纳了“外臣”向“内臣”转化的途径和原因 ,提出中央政权军事力量的壮大是完成此转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86.
清代满族人的汉语北京方言表达能力升至高水准,满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京腔"艺术性语言,也跟进于本民族的语言拓展,标示出高水准。清初满族刚刚登上汉语文坛不久,他们的诗人即一反中原文学引经据典、高深莫测之传统,蹊径独辟,是以天然、浑朴、俗畅、晓白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最能代表满人文学成就者,非满族小说莫属,其一以贯之的长处,也首推语言,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以及清末大量涌现的满人京语白话小说,还有子弟书、八角鼓等俗文艺,无不引领中国近代早期白话创作风骚,开启现代"京味儿"文学先河之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论回汉民族关系亲密的四大共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杰 《回族研究》2007,1(1):5-10
本文重点对人们司空见惯而又习焉不察的回汉亲密的民族关系的共因作论述和分析。全文依次从回汉血缘关系的共同性,回汉同仇敌忾、反侵略、反压迫的共同性,回汉价值取向和性格的共同性,回汉两族语言使用的共同性四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证明回汉民族从相互接触到相互学习再到相互认同的过程,正是整个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团结再走向和谐凝聚的一个生动缩影。这对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合过程,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民族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8.
关于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取的是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跨文化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汉族和达斡尔族学生家长的取样测试,揭示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探讨有关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以人类学符号象征理论,分别对凤冠的两大要素———凤和冠进行文化探源,分析了凤冠成为古代汉族女性至高身份象征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90.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自唐朝开始,经宋、元、明、清历朝不断,进入民国达到高潮。大勇法师曾在北京组建留藏学法团,其中的部分成员进藏求法,将大量的藏文佛教典籍翻译成汉文,推动并加强了藏传佛教研究,增进了汉藏僧人的相互了解和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