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31篇
民族学   6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88篇
理论方法论   150篇
综合类   2723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针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问题,不少学者企图通过重塑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传统决定了这条道路对中国恐怕是行不通的。鉴于中国古老悠久的以道德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可以考虑根据风险社会的时代需求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信仰体系,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把道德教育从规范认知教育水平提升到信仰培育高度,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信仰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992.
漫长的革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理论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传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发展。与布拉格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以当代大众文化所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英国工人阶级的审美经验,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复杂性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主要贡献包括:(1)论证了文学和审美的物质基础;(2)重新研究和思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3)关于当代大众文化实践积极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关键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这种结合的表现形式;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要是理论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三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实现大众化必须抓好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走进日常意义、接受超常识的整合等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994.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与其坚实的哲学基础是分不开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认识路径;以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观为价值取向。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99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要命题之后,学术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深刻分析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深入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模式,掌握模式产生的作用以及基本原理,以便运用这些推动理论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对其内涵、特征、前提、原则、实现途径等都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产生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都重视了“理论工作者”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忽略了从提高大众的理解能力这一主体性维度看待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免有失偏颇。除了“推动论”之外,通过提升大众的认知水平、激发大众的理论兴趣、增强情感体验和利益认同以及加强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等都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97.
在西方莎士比亚研究流派中,马克思主义莎评作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批评流派,曾对当代莎士比亚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莎评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注重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具有强烈道德诉求的政治批评。这种批评包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98.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学明 《求是学刊》2004,31(4):20-23
以前人们较多地注意"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方面,实际上它还有对现代性的肯定与"治疗"方面.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而只要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就不难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一种辩证的态度.而正是这种对现代性的辩证的态度会给予正在追求现代性、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9.
本命信仰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命"、"本命忌讳"在我国有悠久的信仰历史,且至今仍有迷信者,是今人熟悉的一种生活行为观念。本文考论本命信仰的文化背景与起源、本命年计算法、命理基础,以及各代的信仰情况。  相似文献   
1000.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崭新论断,不仅具有时代的针对性,而且更鲜明更完整地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