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52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虽然每一部关于文学原理的教材都从各个角度对文学本质作出阐释,但是迄今仍然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然而这不但没有击退反而激发了今天众多的学者力图对文学本质进行说明的热情。21世纪的头1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围绕文学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进行了两次大争论,关于文学本质的问题仍旧是充满了讨论可能性。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图示为文学本质问题思考多元化,提供了更多讨论的空间。  相似文献   
72.
历史总体化的人学辩证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最著名的哲学理念,莫过于他的新人学。这是一种建立在生成性个人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辩证法,即在承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实的前提下,凸现个人超越既定存在的谋划。萨特的人学辩证法拒斥自然辩证法和现成性的总体性,而将历史总体化与个人存在的关系视为历史哲学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73.
梅文鼎与"西学中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中源"说萌芽于明末,形成于清初,大盛于清代中期,梅文鼎是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他通过论证西方天文学中的许多论断均见于中华典籍,来证明"西学中源"说的正确性.梅文鼎"西学中源"说的理论形成与其生平、所受教育以及仕途情况密切相关."西学中源"说至清末则进一步发展,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并且至近现代余韵犹存.  相似文献   
74.
周小红 《阴山学刊》2006,19(2):15-19
从文化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着重从人与自然在现实中的审美建构以及自然美在艺术中的审美表达这一层面,来考察自然美欣赏的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感应、同构之使然;二是人类社会矛盾心理之产物;三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深层心理冲动之呈现。  相似文献   
75.
张云 《学术探索》2004,(10):56-59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对方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和自由权的侵权行为。引发家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法律原因、观念和心理原因等。对规制家庭暴力应建立预警系统 ,创设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救助机制 ,大力提高女性成员的主体意识、平权意识 ,采用充分发挥社会传媒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通过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强化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支持功能等途径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6.
康德自由观的独特贡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他把自由从必然性的事实领域提升到了超越必然性知识的价值领域,求证了自由不是必然性知识所能解决的本性;另一方面,他为现实社会中个人自由的正当性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康德的自由观对于当前人类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由”的全部意义及反思“现代性”等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7.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6,19(4):27-33
欧洲的中世纪虽是一个基督教信仰的时代,但并不是否定理性的时代。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是中世纪哲学的核心问题,贯穿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形成、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在当代科技和理性扩张、道德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重视和重新审视、评价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及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关于杜甫与道教的关系,争论颇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认为杜甫对道教信仰的虔诚比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种否认杜甫信道,认为道教仅仅给杜诗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从杜甫的诗赋入手,以杜解杜,继而得出杜甫有崇道行为和道教信仰,并从时代风气、个人心结、坎坷遭遇、多病身躯几个方面剖析了他信奉道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79.
青少年犯罪心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心理是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是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