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尽管生活意义是一个萦绕于所有时代的永恒问题,但生活意义的现代形态和传统形态的重要区别提示我们不应当忽视生活意义的现代性基础及其问题.现代性是当代人生活意义的总体、隐性的基础,并从根本上规定着生活意义的体验结构和表达路径,其中个人主义和主体性原则共同构成了这个基础的主要内容.个人主义和主体性原则在支撑和充实当代人生活意义的同时,也造成了预设虚假、自恋指向、视界狭窄和精神孤独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2.
社会上的每一次进步、变革,无不是从思想领域开始。中国的现代化,也应首先从思想领域进行。培养中国最大多数人口———农民思想的现代性就成为农村现代化乃至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农民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和效益意识。只有采取种种措施重视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劳动者的思想建设,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3.
2 0世纪 90年代西部乡土小说 ,从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召唤到对城乡对立格局中的不平等关系的追问 ,从对乡土人生的皈依、亲和到对乡土文明所内含的现代普适性的注目 ,从对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引导现实超越的可能性的探求到对抵御异化的生命神性的崇仰 ,其精神向度与价值选择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向性。其对自足乡土人生的多向性探求 ,大多是以其理想主义的乡土封闭形态为基础的 ,因而在其理想主义色彩的背后 ,有着较强的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4.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发生而言,苏雪林认为西方思潮对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影响应是主要因素,而胡适敏锐地从古文向白话文的转换入手,认同"语言"革命是"文学"革命、"文化"革命之先声,周作人则更多倾向于"言志"这一传统诗学精神在社会变革期的反映,认为"五四"与明代文学革命运动如出一脉。三种不同的"五四"观,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理"五四"这一学术命题。这反映了"五四"所产生的动因乃是"启蒙性"而不是"革命性"的,无论同时代人如何解读"五四",其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启蒙",苏雪林对于"五四"发生之解读,在更高层次上囊括了胡、周二论,是相对全面的。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五四"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了白话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进而导致政治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5.
基于对鲁中D庄的驻村调研,分析了现代化、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现代性变迁对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计结构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传统的村庄社会关系、伦理习俗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文章着重从"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化生活、"分家不分舍"的代际关系、"简约不简单"的风土人情、"动帐不动田"的两田制活标本四个方面对D庄的现代性变迁与村庄结构的互动过程加以描摹和分析。这些现象,在发达地区或城镇化进程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大、市场化程度较深的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策角度,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民现代性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与协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成为一项共识。  相似文献   
36.
现代性文化方案是现代性获得启迪和拓展的精神气质,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是一个文化演进的过程。现代性文化方案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就在于将现代性价值理想以价值观的形式生成为人的内在性格和行为坐标。但是,现代性文化方案在现代境域中却呈颓废之势,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观呈现低迷与困厄之势。从价值观及其教育之维,对现代性文化方案重新勾勒与赋值并期待获得救赎性意义是本文研究之初衷。  相似文献   
37.
"历史终结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全球形势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重提并进一步阐释了"历史终结论"思想。"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一种历史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性理论。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与批判,并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大历史进程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38.
马克思的思想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已被深深地陷入现代性运动之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在反思与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剖析资本主义文明实质的过程中,马克思具体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他认为现代性根源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在现代性生成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对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阐释。在现代性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不是一个狭隘的对资本主义进行功能主义批判的制度分析论者,而是一个辩证的批判者。在当前中国全方位的历史、文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建构无疑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9.
新感觉派作为都市文学的代表注重审美视角和创作方式的结合,它的审美方式是以"审丑观念"来描绘都市的美,即外在的审美,内在的审丑。其独特的创作方式是对小说体式的现代化尝试和改造:一方面体现在结构全篇的视角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在叙述手法上运用一系列的创作技巧,如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等,让都市文学越过通俗文学的界限,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  相似文献   
40.
While other political programs have a relatively short history, the programatic logic of “security” is rather long-standing.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ecurity as a product” is a conception of modernity which came to its limits. The question arises, which kind of conception could he beyond those lim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