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Eric Kit-Wai 《Cultural Studies》2013,27(3-4):444-463
Although the globalized world has multiple modernities, it retains a power vector which is centripetal to developed centres. I propose to use the concept ‘satellite modernities’ to refer to the magnetic sites between centres of high-modernity and developing modernite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ly modernized cities are reproducing, hybridizing, and domesticating a simplified western modernity, a modernity that is in turn consumed by less developed cities and territories within the same regions. Throughout Asia, these satellite sites draw migrants from all over the region to realize the dreams of the global west in the relative security and comfort of regional localities. In this paper, I investigate the consumption histories and practices of immigrants who have crossed the cultural boundary of post-socialist China into the cultural spaces of Hong Kong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This is a mid-range theoretical exercise that attempts to ground such concepts as modernity,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formation in concrete boundary-crossing experiences of Chinese immigrants.  相似文献   
52.
当代技术是现代性逻辑发展的产物,但人们以往对技术的现代性反思,往往只是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技术的生态效应。实际上,技术现代性的拯救之路不能忽视"生态化"这一基本视域。技术生态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技术的进步应该坚持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走绿色(生态)科技进步道路。而且,技术的生态化意味着我们要将技术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发展结合起来,调节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使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实现知识、道德、审美三大文化领域的分离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53.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applicability of postcolonial theory to Irish culture and history. It develops the concept of multiple rhythms or temporalities of social struggle for which only that of nationalism is determined punctually by the struggle for the state. The domination of Irish historiography by state-oriented narratives occludes the histories and the formal or 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other forms of social movement, such that the postcolonial project is directed simultaneously towards the mapping of such alternative movements and to the critique of statist historiographies, whether imperialist, nationalist or ‘revisionist’. Where postcolonial theory has tended to emphasize the ‘hybrid’ nature of colonial cultures, this essay prefers to focus on the productive interface between the incommensurable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and colonized non-modernity. At this interface emerge continually both new subaltern social formations and practices, which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traditional’ and new forms of colonial state institution that are summoned into being by anti-colonial practices, for which the model of an advanced state coming to bear on a backward population is clearly inadequate. The essay draws from the history of agrarian movements in Ireland and banditry in the Philippines and from contemporary techniques of state surveillance and resistance to it in Northern Ireland.  相似文献   
54.
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意识哲学。意识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思辨理性的抽象逻辑演绎构造了一个概念帝国,内在困境在于意识始终无法切中外在的超越之物。马克思生存论突破意识哲学的藩篱,扭转了哲学的方向,哲学出发点实现了从“我思”向“现实的个人”的移居,重心从抽象概念王国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强调的是实践关系相对于理论关系的逻辑优先性。马克思生存论的现实呈现就是资本批判,其结果是共产主义视域的敞开。在此,现代性的历史边界得以划定。然而,指出现代性的未来宿命并不意味着否定它的当代价值及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5.
韦伯将理性主义与现代性结合起来,认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是理性主义的产物,正是理性的作用促成了现代性的生成。但理性主义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进步和促进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和危机,其最终结果是把人类装进一个钢铁般的牢笼里。韦伯理性化的现代性分析不仅为后来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出发点与分析框架,对后发国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韦伯提出的应对现代性困境的诸多举措只能"治标",难以"治本"。  相似文献   
56.
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德育的现代化,而我国德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缓慢,根源在于德育接受音的接受效果不佳。为探究其原因,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对德育接受主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对德育接受主体进行人本化、平等化、反思化和内生化构建,以期对提升德育实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7.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建构,需要把握现代性的基本要求,也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看,文化现代性以人文精神为指向,以世俗社会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文化的发展规律体现为:从纵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从横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当前,推进我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方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大力弘扬改革与创新精神,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性概念具有双重意蕴,即外在制度结构层面的理性化和内在文化心理层面的感觉化,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价值理想的缺失与生存意义的危机。围绕着现代性问题而产生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的回应方式;如果我们确认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建构的现代性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亲切的精神家园,那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回答和解决如下三大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二是外在的形式化制度结构的建构;三是现代人心性结构的重建。这三大问题所展开的论域可以说是在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可能形态。  相似文献   
59.
现代性已成为当今思想话语的中心。社会批判理论接受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作为分析现代性问题的框架 ,从社会批判和理性重建两个维度构筑了现代性的病理学 ,现代法制自然也在它的视域之内。面对现代性的危机和全球化的挑战 ,当今世界的法律发展呈现出社会性功能化、私法基础化和法律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法律发展应遵循法制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进程和历史境地 ,吸纳法律发展的最新理论 ,以利益衡平为价值取向 ,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由刑法时代向民法和宪政时代的转变 ,使法治走向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0.
在西方现代性中发现中国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现代性视野中,中国形象首先表现的意义是悠久的历史,它在文艺复兴晚期动摇了西方的基督教传统,确立了人本主义世俗历史的观念。西方文化进入启蒙运动阶段,取向未来、崇尚现代的进步史观逐渐形成,中国历史悠久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从荣耀变成耻辱。中国文明停滞的形象成为西方进步大叙事的“他者”。从中国历史构筑西方现代性,将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的文化霸权与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物质霸权,有效地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