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21.
徽商江春、江昉兄弟扶助下的康山草堂词人,基本上继承了厉鹗"清幽冷寂"的艺术风格.在乾隆中叶的文坛上,将"浙派"之词发扬光大,是"浙西词派"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2.
霍有光 《唐都学刊》2005,21(1):102-108
~~《吕氏春秋》与黄帝、三皇五帝文化@霍有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2]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 1989. [3]刘俊田,等.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4]张耿光译注.庄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1. [6]黄朴民注译.孙子兵法[M].长沙:岳麓书社,1991. [7]铜板四书五经读本(下册):春秋三传·隐…  相似文献   
23.
南宋陈淳的《北溪字义》是解读理学、尤其是朱子思想的重要文本,也是东亚最早的哲学辞典。《北溪字义》首次建构了一个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整的逻辑结构,同时还自觉地将诠释方法作为它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溪字义》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在结构上也有精心的安排。其卷上为内圣之学,包括心性论和道德论(或功夫论);卷下为外王之学,包括理本论、教化论和异端批判。《北溪字义》还探讨了范畴关系的诠释方法:"字义"的界分与脉络———范畴的界限与联系,"字义"的竖观、横观与交错言之———范畴的纵横交错关系等。  相似文献   
24.
《左传·昭公四年》中吴伐楚,取楚之"棘、栎、麻"三邑。其中"麻邑"的地望,历来有襄城、安阳和麻城三说。文章试图证明清代江永的今麻城说更为符合历史真实,并对古鸠兹国的地望和麻城之得名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5.
《春秋榖梁传注疏》作为十三经注疏之一,是《春秋榖梁传》在吸取前人注疏成果基础上所形成的详细的补注补疏,是《春 秋榖梁传》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通过详细考辨历代所刻《春秋榖梁传》注疏本的版本及其流传状况,勾勒历代《春秋榖梁传 注疏》的发展状况,了解版本目录的重要性,为春秋经学的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6.
李纯甫是金代著名佛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佛学为主。以李纯甫现存著述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结合耶律楚才等人的著述,从自报自得的因果论;淡化空有对立,强调自性空寂的空观;不离世间法的出世法;尊异求同,三教合一等四个方面对李纯甫的佛学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7.
春秋纬的篇目以《后汉书.樊英传》中李贤注列举的13篇和有宋均注的《春秋命历序》、《春秋内事》共十五篇为基本篇目。后世在对春秋纬辑佚时由于学术观点以及所见佚文的不同导致春秋纬篇目逐渐增多,今天能见到佚文的春秋纬大致有24篇。在对春秋纬进行研究时,我们应当以前15篇春秋纬的佚文为主要的资料来源,其余作为春秋杂纬以备参考。  相似文献   
28.
1987年6月,韩国的民主化抗争汇集成为洪流,逼出了卢泰愚的“6· 29宣言”.军事政变危险和大规模流血冲突的风险等诸多因素迫使全斗焕政权不能动武.全斗焕、卢泰愚都以宣言主角自居,但分析双方的回忆录和其他文献资料,可以认定“卢泰愚主角说”更为合理.宣言使韩国初步实现民主化转型的同时,又带来了地区派系主义.  相似文献   
29.
元春判词中的"榴花"一句与废太子胤礽的《榴花》诗中一句极度吻合。"虎兔相逢大梦归"中之"虎"与"兔"实为元春与秦可卿之代指。即使在胤礽与秦可卿之关系尚待可考的视域下,能够肯定的是元春之死与胤礽有着莫大关联。而将被前人忽视的"香橼"一词置于医药学之视角下考察会发现,元春的真正死因乃是因为痰疾暴毙。  相似文献   
30.
中国的元杂剧《西厢记》和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都是描写东方古典爱情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各自塑造的人物形象及表现的主题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反映出超时代的鲜明的进步性。近年来,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多是侧重于文化影响和接受上,而从叙事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两者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中还存在各自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